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颖 见习记者 胡建霞
“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从1800多年前神医华佗开辟第一方药圃,到明清时期家家户户芍药花开的盛景,安徽省亳州市有关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故事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图为亳州市谯城区检察院检察官在亳药花海大世界进行走访调研。张哲 摄
走进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一阵浓浓的药香扑面而来,黄芪、白术、党参等各类中药材码放整齐,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商云集,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奏响了“中华药都”最动听的旋律。而这份繁荣的背后,是亳州市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以“益护药都”品牌创建为纽带,织牢织密的法治屏障。
亳州市中药材种植历史已久,以“亳”字冠名的道地药材闻名遐迩,在助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亳白芍”“亳菊”于2013年、2022年先后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然而,近年来违规使用、冒用“亳白芍”“亳菊”地理标志产品的情形频发,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地理标志就像产品的身份证,能够追溯产地来源,是产品品质的最有力证明。”亳州市谯城区检察院检察官詹路明介绍,一些实体店和网络电商进购普通白芍,在外包装违法使用“亳白芍”商标对外销售,不仅损害“亳白芍”的品牌声誉,扰乱市场秩序,而且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图为亳州市谯城区检察院检察官在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进行药品质量安全检查。张哲 摄
对此,亳州市两级检察机关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依法守护本土特色药材质量安全。在亳州市检察院部署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中,谯城区检察院通过排查发现办案线索后,研发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通过筛查互联网平台使用“亳白芍”“亳菊”地理标志相关数据,发现案件线索800余条。
2024年3月,谯城区检察院对违法使用“亳白芍”“亳菊”地理标志问题进行立案,通过对企业注册信息进一步调查,发现30家市场主体未经批准使用“亳白芍”“亳菊”地理标志,其中6家为本地市场主体,24家为外地市场主体。
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谯城区检察院遂向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对网络平台商家的侵权行为进行处理。同时建议积极引导、推动中药材生产企业规范使用地理标志,进一步建立健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机制。
谯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收到建议后,对1家涉案企业作出行政处罚,将5家涉案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同时,将24家外地涉案经营主体的线索,移送属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办理。
此外,谯城区市场监管部门还推动两家当地企业申报批准使用“亳白芍”“亳菊”地理标志,并制定《关于加强“亳白芍”“亳菊”地理标志协同保护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形成保护合力。
“案件办理后,‘亳白芍’‘亳菊’违规冒用数量下降约35%。”詹路明介绍,下一步,谯城区检察院将与知识产权部门完善沟通会商、联席会议等机制,推动涉企商标权保护、地理标志产品推广应用宣传等工作,持续为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把脉开方”。
“‘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是公益诉讼检察追求的重要目标,我们致力于通过个案办理推动类案监督,实现对中医药行业同类问题的系统性解决,以高质效检察履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亳州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陈乾宇说。
编辑:胡建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