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颖
4月20日,由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京都食品药品法律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食品药品环境知产犯罪治理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聚焦“食药环和知识产权犯罪治理”议题,旨在通过经验交流、思想碰撞,进一步推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推动源头治理与法治建设,形成良法善治的治理格局。
京都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勇辉在致辞中介绍,京都食品药品法律研究中心成立于2024年4月20日,是专注于食品药品、环境和知识产权犯罪的研究机构。成立以来,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工商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期待中心的发展能够带来更多的研究成果,为社会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法治研究会会长苏号朋、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执行副会长厉梁秋、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资深副会长张文虎在致辞中表示,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影响每个人的生命健康,也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随着全产业链复杂化和全球化,安全和犯罪问题在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管理端等多个方向延伸,新的犯罪对传统监管提出挑战,需要法学界、科技界、企业界深化合作,在打假维权、标准制定、公众科普等领域形成长效联动机制,构建一个更智能、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京都律师事务所食品药品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汤建彬提及,在过去一年中,京都食药中心成立了银川分中心,同时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以及部分律所联合进行了实务和科研方面的研究,围绕食药惩罚性赔偿等进行了热点事件追踪、专业分析、食药案例分享等。未来中心将重点就食品类犯罪及行政处罚、药品类犯罪及行政处罚,以及环境类、知识产权类四大板块展开研究,在现有《环境犯罪理论探索与实务精解》等两本书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药品和知识产权领域的专著。
“共同犯罪居多,这是环食药知案件的特点,上下游、跨区域、线上线下配合的犯罪很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研究中心主任李春雷表示,要注意通过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深度融合完成侵权犯罪,这些假冒商家存在订单化生产,通过减少库存、规避打击,在执行时货标分离、夹带运输,加上跨境情况突出,提升了公安打击难度,需要多方协同共治、共同参与。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监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主任王灿发表示,当下环境案件辩护专业律师匮乏,非专业辩护不能正确引用法律中的概念术语,不少律师对案件要件、知识体系理解不深,环境犯罪中涉及的基本符号、缩略语含义不明。这需要大量律师专精研究,从而解决具体问题。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食品药品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筠筠认为,在司法领域中,新技术对互联网服务平台、法律责任的影响,以及相关技术措施、法律边界的认定存在一些争议。算法推荐的结果和风险损害不是绝对不可预见、不可控制、不可避免,对于大概率、大范围严重的侵权损害,平台应当尽到注意义务,采取必要措施,切实有效处理和避免一些问题,否则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彬经过梳理发现,近年来的食品安全案件中有一些是食品本身有问题,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但更多是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过程性问题,涉及食品安全的罪名在实践中可能出现扩张。在刑法适用上,是否借鉴妨害药品管理罪,可以进一步探讨。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文远表示,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接到的打假问题日渐增多,要注意超过合理生活范围的知假买假行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市场监管行政违法行为首违不罚和轻微免罚清单,保护小微企业,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硕士生导师孙树光围绕侵犯商业秘密的刑事案件重难点展开探讨。他表示,侵权行为包括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型、违反义务型和以侵犯商业秘密论,实务中,还需要依据具体行为严格认定损失。同时,保密性概括条款并非当然无效,需结合侵权人事后是否实际知道他所接触或获取的信息是否是商业秘密,是否采用了不正当手段以及相关信息实际泄漏的可能性等进行综合判断。
会上,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安全法研究中心与京都食药法律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协议。双方承诺,将致力于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报告,提升业务能力,推动我国食品药品安全法治理论和实践发展。
随后,宣布成立京都食药法律研究中心的重庆、上海和郑州分中心,文中武、陆向辉、王勍文分别任分中心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等5名专家学者、14名律师为分中心专家顾问和研究员。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