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战海峰 本报通讯员 廖恩礼 沈汉霞
从2009年举家搬迁至龙海社区典雅小区算起,余贵珍已在这里生活了十余年。之前的生活经验让她一度以为,“城市里的邻里间见面顶多点个头”。到这里后她发现,左邻右舍间会经常串门,时常还有工作人员上门了解业主生活需要及改善意见,“互帮互助是随处可见的事儿”。
龙海社区是一个拥有3万多常住人口的居民社区,位于重庆市巴南区龙洲湾街道。由于街道社区工作者的治理推动,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人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熟人社会。
正如巴南区龙洲湾街道党工委书记唐家伟所期盼的那样,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的共建共治中,“大家相互熟悉、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得到大量好评或建议时会被及时当成社区治理样本加以研究”。
在唐家伟看来,辖区内的治理成效来自于街道积极探索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把党建触角延伸到小区,把红色堡垒建到居民家门口,实现党建工作与小区基层治理工作深度融合,同时更是因为实施了“党建+居民共治”模式,真正让党的建设与小区治理实现良性互动。
红色业委会“凝心聚力”
去年夏天,城南未来二期小区业委会成员王文君在搭乘电梯时,发现轿厢内的居民都在用手不停扇风,了解到是轿厢内闷热不透风的原因后,王文君立即走访小区其他居民并及时与业委会成员沟通商议。
“发现大家都希望在电梯轿厢内安装风幕机以提高乘坐舒适感后,我们及时将问题与解决方案汇报至业委会主任处,并与物业沟通及时整改。”王文君回忆道,小区内12部电梯很快都加装上风幕机,受到业主们的一致好评。
事实上,城南未来二期小区电梯风幕机的快速加装正是得益于龙海社区聚力党建引领、助推小区红色业委会及时发挥效力。
“在筛选业委会成员当初,我们先以‘寻党员,亮身份’的形式在小区招募,很快,7名业委会成员全部到位,其中6名都是中共党员。”小区业委会主任丁国华感叹,业委会成员正是发挥了党员身份威信高、距离近、关系熟的优势,积极打通了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让小区和谐美好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居民参与小区自治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
红色服务至“最后一米”
龙海社区推行“党建引领+红色业委会”治理模式,带动小区高品质发展,只是巴南区龙洲湾街道社区治理的一个缩影。
在颜龙小区,绿化盲点多曾困扰着小区居民。一次物业联席会上,居民代表提出整改要求,物业负责人当即表态着手处理,并在一个月内全部补栽完成;而在道角村北房嘴小区,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到小区召开以“收集民意、代办民事、解决民困”为主题的党群院坝会,及时宣传政策、收集民情、通报工作、志愿服务等,让安置房变成了安心房。
在城南未来二期业委会成立当天,龙海社区随即与小区业委会一起成立业委会功能型党支部,并组织业委会成员与社区干部一起在小区设立的党群服务点开展工作,实现联合办公,及时掌握小区动态。同时对小区景观水体清淤美化、人行步道平整修缮、小区外围乱停乱放整治、定期开展节庆文化活动等,有效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为发挥“红色堡垒”作用,龙海社区将党建网格与治理网格相融合,构建“社区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网格党小组—楼层党员中心户—居民”的五级网格治理体系,整合城南未来二期66名住户党员力量,引导党员带头担任楼栋长、楼层长、党员中心户,切实把党组织建设推进到“最后一米”。
红色引擎推动共治
道德积分,是龙洲湾街道激发“红色引擎”,助推小区居民自治的又一项有力举措。为提高居民的法治素养、道德素质和基层自治水平,龙洲湾街道在辖区推行“道德积分银行”活动,小区居民可凭“志愿储户”在积分兑换点兑换相应礼品,企业和商户则采取自愿原则,免费提供服务和商品。
例如,小区居民凭“道德积分存折”可到同样参与“居民共治”的文具店领一支笔、小面馆吃一碗面、理发店理一次发、按摩店疏通一次经络等。“社区开展‘道德积分银行’工作有3年多了,目前龙海社区辖区的商铺和单位每月就有3万多元的商品和服务无偿提供给周边小区居民。”看到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共建共治中,龙海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自玲对社区未来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
除此之外,龙洲湾街道还针对青少年有假期托管、社会实践等项目;针对业主定期开展免费法律咨询等项目。为了拓展社区居民就业渠道,街道每年都会组织召开大型招聘会,联系有招聘意愿的企业参与,同时建立人才库和企业群,及时分享招聘信息,帮助居民就业。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