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红石榴背包警务”背出边境辖区平安

2025-01-23 17:29:4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本报记者 石飞 本报通讯员 肖林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苏典傈僳族乡面积428平方公里,边境线长43.3公里,傈僳族占总人口的72%,系德宏州边境线最长、面积最大、傈僳族最集中、村寨最分散、森林覆盖率最高的边境乡镇。

2024年,云南德宏边境管理支队苏典边境派出所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紧扣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探索推行“红石榴背包警务”新模式,增强边境治理活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群众享受到“家门口警务”服务,助力辖区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每天晨会结束后,社区民警杨茜云便背上“红石榴警务背包”,到辖区开展“一标三识”信息采集、入户走访、法治宣传、上门办证等工作。

“大爹,烤草果注意防火安全啊!”在走访路上,杨茜云下到田间地头,一边向群众做安全宣传,一边熟练地帮群众做起农活……“草果收成如何?”“今年多少钱一斤?”茶余饭后,杨茜云喜欢到责任区与群众唠上几句,围坐在傈僳人家的火塘旁,了解他们的近况,既聊家长里短,又宣传法律法规。

“乡音”传递“党音”,自然有了亲和力感染力。该所针对傈僳族群众居住较分散、民族民俗浓郁的特点,成立流动的“诗蜜娃底双语普法宣传队”,用“方言俗语”讲解法律法规及民族团结政策,先后开展“党的声音传边疆”“法治宣传进村寨”专题宣传18场次,增强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引导当地群众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事好好说,乡里乡亲的,咱商量来解决掉就好了嘛……”2024年11月20日,在草果采收现场,该所民警成功调解一起因越界种植草果引起的邻里纠纷。原来,村民杨某未经邻居熊某同意,将草果越界种植到了熊某的林地,熊某发现后,便不打招呼采收了杨某越界种植的草果,两家为此发生纠纷。在民警与村社干部悉心调解下,双方最终和解,达成赔偿协议。

“找准矛盾纠纷调处‘金钥匙’,做好基层治理‘大文章’。”苏典边境派出所所长李建国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他们紧跟民情民意民愿,依托“红石榴背包警务”不断深化主动警务、预防警务,将“乡音乡情”融入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探索推行“调解+普法”矛盾纠纷多元联合调处机制,将调解室搬到“农家小院”,先后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0起,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同时,“红石榴背包警务队”注重发挥民警村官桥梁作用,主动投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与民族村寨群众自治深度融合,推进移风易俗,促进各族群众互嵌融居,培养23名少数民族“法律明白人”、49名少数民族“治安红袖标”,构建各族群众联勤联动、共治共享“平安共同体”。

针对边境村寨群众居住散、路途远的实际,该所推行“预约服务”“24小时随到随办”等便民利企措施,开展送证上门、延时服务等110余次,群众满意率达99%。

“帮我看看这个20万元贷款是咋回事,这几天经常接到不知名的电话。”近日,民警在走访中遇到辖区早大叔求助,民警发现这是非正规网贷。随后,民警及时讲清缘由,并为其注册反诈App。早大叔高兴地说:“谢谢,如果没遇到你们,我可能就被骗喽!”

主防就是主责,主防更要主动。工作中,该所“红石榴背包警务队”通过派驻4名社区民警进村驻点,推行“诗蜜娃底巡防队”“警格+网格”“10联户网格”群防群治办法,在社区警务中强化社情民意搜研等举措,构建起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大群防社会治理新格局。

“背包警务就是老百姓家门口的警务,也是民生警务,是我们派出所‘主防’最直接的体现。”李建国告诉记者,通过实施背包警务,派出所推动边境辖区治理从“管当前”到“长久治”转变,在“红石榴背包警务”的催动下,该所先后接收群众主动上交枪支10支,抓获网上在逃人员4名,破获刑事案件10起,查处行政案件93起,抓获在逃人员4人,盗窃、诈骗等侵财性案件同比分别下降52%、80%,有效遏制辖区涉偷渡等跨境违法犯罪行为,毒品问题降至历史低点,95%的村组实现吸贩毒“零”发案。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