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阮占江 本报通讯员 汪果 朱丹丹
2024年以来,湖南省长沙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构建“线上+线下”的立体化社会治理体系,深化数字赋能,完善工作机制,实现“五降一升”的治理成效(信访总量、万人起诉率、“利剑护蕾”发案数、刑事类警情量、命案数量下降,民调排名上升),聚力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线下建成立体化治理平台
2024年以来,长沙县坚持纵向到底,完成了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
为建强县级综治中心,长沙县全面整合资源,构建“1+1+4+N”模式,即一套“一网统管”平台、一个群众接待大厅、4个服务功能区、N个个性化工作室,20余个职能部门入驻,60余人常驻办公,导入信访接待、矛盾调解、法律服务、心理服务等窗口,优化群众诉求登记、受理、办理等工作流程,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
为建优18个镇级综治中心,长沙县充分发挥镇一级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功能,其中高桥、长龙、黄花等镇(街道)建成规范化综治中心,星沙、㮾梨、黄兴等创新构建“综治中心+三所一庭”新模式,综治中心与派出所合署办公,同步值班,由派出所提供非警务类警情数据资源,综治中心提供专业调解力量,快速受理、化解矛盾纠纷。2024年1月至10月,星沙街道由矛盾纠纷引发的重复警情同比下降7.98%。
为建实225个村级综治中心,长沙县充分激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热情,发挥村一级在推进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阵地作用。同时,加快推进“网格星沙”建设,在小区治理中推进小区党支部、物业服务和业主委员会“三个全覆盖”,构建起“一网统管、一站到底”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同时,长沙县坚持横向到边,积极完成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工作站建设。
为着力优化重点领域矛调中心建设,长沙县进一步优化交通、劳资、物业、婚姻等九大领域的矛调中心实体化运行,设立了55个矛盾调解工作站,建立“互联网+调解”机制,聘用特邀调解员216人,特邀调解组织45家,着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减少诉讼增量。
为积极完成重点护企工作站建设,长沙县在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铁建重工等企业成立了“法治护企工作站”,整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政法力量,打造企业家门口的“政法超市”。工作站成立以来,成功调处涉工程机械纠纷174件,涉案标的额1.3亿余元,平均调解时间仅28天。
线上健全数据融合体系
在建立线下治理体系的同时,长沙县健全线上数据融合体系,深化数字赋能,助力基层治理。
为完成数据融合,长沙县多次会商研究、外出学习调研,确定融合思路,由各部门安排专人负责并签订保密协议,每月完成数据脱敏后汇总至指挥平台,由指挥平台进行多方面数据融合,全面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了12345政务服务热线、网上群众工作部、县公安局(110警情)、县信访局(网上信访)等部门数据资源在保密前提下的充分融合。
为强化数据分析,长沙县建立了数据分析大模型,精准抓取特定字段,通过比对分析、关联分析、交叉分析等手段,分析出各镇(街道)和各领域矛盾纠纷样态和分布情况,并将分析结果以图表、报告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现,实现矛盾纠纷、投诉建议等治理数据的深度融合分析。同时,平台分析识别出恶意投诉、恶意报警、恶意行政复议、恶意信访以及在各渠道重复投诉举报等异常行为数据,筛选出部分重点人员,开展针对性治理。
为优化数据使用,长沙县依托现有的政务移动办公平台——“在星沙”App,整合利用App中移动办公、任务督查督办、四下基层调研等功能模块,充分立足现有渠道实现治理数据的快速传递和转交办理。
助推治理体系实体化运行
2024年以来,长沙县分级分类完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推动全县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高效运转。
为快速化解普通纠纷,长沙县建立普通矛盾纠纷的快速反应、快速调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镇级综治中心解决属地矛盾纠纷的实战效应,乡镇(街道)派出所精准梳理警情,110警务类警情按照公安部门原有流程办理;110非警务类警情请求司法所、律所、法庭给予资源支持,联动化解;“三所一庭”联动仍无法化解的,提请综治中心联动相关单位,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为高效化解重点纠纷,长沙县建立联调联处机制,对于各镇(街道)、各条线无法通过快调快处化解的矛盾纠纷以及指挥平台识别预警等重点疑难矛盾纠纷,交由县综治中心组织联调联处。县综治中心建立由政法委主要领导召集,属地镇(街道)及公安、法院、人社、住建等业务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会商研究重点矛盾纠纷,截至目前已组织召开19次,有效化解农民工工资、风险楼盘信访、异常数据治理等一系列矛盾纠纷,追发农民工工资3000余万元,惠及农民工2000余人。
长沙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伍玉联说,下阶段,长沙县将进一步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基层社会治理的“星沙模式”,为全县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实政法保障。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