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颖
内容发布、电商直播、社交媒体、传播宣发.......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平台的职能越来越复杂,平台责任界定模糊,如何精准担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截至202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超过8亿人,短视频用户规模超过9亿人。这一庞大的用户基数和高频的使用率,以及平台自身模式的丰富,使得平台在内容管理、交易监管和用户权益保护等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日,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举办“数字时代的平台责任——电商、内容与人格权的法律边界”论坛,学者和从业者围绕相关议题展开讨论。
网络作品版权保护迎挑战
超级网络平台职责“越来越重”的同时,诸如短剧、小游戏等内容产品呈现版权保护“越来越轻”的特点。
以某款爆火小游戏为例,该游戏界面仅包含几个基本元素、7个卡槽以及3个基本功能键。
网络作品版权保护“越来越轻”,让快速复制成为可能,其他开发者可以轻松复制核心内容,通过重新编写代码和设计美术资源,快速推出其他小游戏,在市场上迅速占据一席之地。微短剧和小说也大量存在题材重复、情节雷同等现象,比如“逆袭”和“重生”的套路。
著作权法如何将爆款小游戏内核与游戏形式完全区别开来,从而认定另一款小游戏构成侵权?短剧或小说里“套路”的运用,是否属于剧本侵权?
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谢琳认为,侵权中的实质性至少是具体剧情和情节相似,但一些短视频可能本身连情节都没有。可能只是一个桥段相似,很难判定,争议很大。
“这种情况下,平台没有实质性审查义务,但近年来一些司法审判中可以看出,平台如果可以确定明显的不侵权行为,可以忽略;但如果有侵权可能性的话,需要采取删除、屏蔽等必要措施制止侵权。”谢琳说。
一旦判定构成“相似”,有侵权可能性,平台就要采取必要措施。在“思想即表达,表达即思想”的情况下,平台该如何制定规则和标准?在网络游戏和短剧的生态中,如何平衡侵权治理与作品保护?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司法研究所教授徐伟认为,从实践来看,要求疑似侵权方提供一定形式的担保,例如保证金,是平台在难以判断侵权成立与否时,应对“两难”的方式之一。这种做法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原创者的权益,又能避免对疑似侵权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网络与信息法研究室副主任周辉认为,可以在实践中凝练成功样本,在司法审判中推出指导性个案,为未来留些空间。
平台治理要更关注善与恶
在人人都是发布者的时代,信息内容呈现几何式、爆发式增长,文字、视频、图片、音频都可能成为载体,一些争议和纠纷时有发生,名誉权侵权现象尤为突出。
2023年,出现多起故意抹黑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网络侵权案件。这些侵权行为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名誉权,也破坏了网络营商环境,因此对平台处理实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此外,还衍生出隐藏在水下的黑灰产,如提供代人投诉、维权的服务。
但是,对于构成初步证据的内容事实的真伪性,平台难以判断。许多主体在举证中主张投诉内容是不真实的、伪造的。而对于内容事实的问题,尤其涉及到一些商事主体,关联的运营状况和事实,平台很难有“管辖权”。
徐伟认为,平台审查实际应是善恶问题。对于平台而言,在审查义务上,应关注善恶问题。关键在于平台在进行审查时是否出于善意,或者是否有意不审查或故意不当放宽审查标准。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平台应自行进行审查。
此外,徐小奔认为根据具体情况,如果企业已经尽到了商业上合理的努力,那么就可以被视为一个“善意的平台”所应做的工作。
往深探究,这涉及到公众知情权保障与言论自由问题。“对于涉及公众人物或企业的事件,由于这些事件关乎公共利益,平台可以适当让渡治理边界,允许更广泛的讨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法学院副教授徐小奔认为。
姚志伟认为,在平台治理的过程中,应当明确治理的边界,在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中,平台应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这样的治理策略不仅能保护个人权利,也能确保公共讨论的开放性。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