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南昌东湖法院深化“执源治理”提升执行质效

2024-06-03 12:09:55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本报记者 周孝清 本报通讯员 周兰彬 张芳敏

近年来,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执源治理新路径,通过强化执行督促、巧用财产保全、善用强制措施等方式全链条发力,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提升执行质效,破解执行难问题,切实让胜诉者拿到“真金白银”。

以调促执

“多亏法官,这块压在我心头多年的石头终于可以落地了。”近日,一次性拿到赔偿金的郭某激动地说。

郭某在建筑工地工作时不慎受伤。事故发生后,其与所属公司就赔偿金额无法达成一致,遂诉至东湖区法院。法院判处被告公司赔偿郭某131万余元。判决生效后,被告公司迟迟未支付赔偿金,郭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在该案执行立案前,东湖区法院启动“执前督促+和解”程序。承办法官向被告公司送达执前督促告知书,并将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某传唤至法院。经承办法官耐心释法明理,张某同意支付赔偿金。至此,该案得以圆满化解。

“把执行威慑和调解环节前移,既能保障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强制执行对被执行人造成的影响。”东湖区法院执行局负责人戴启洪告诉记者,该院近年来注重立、审、执衔接,推进执源治理,强化执前监督,努力兑现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023年以来,东湖区法院发出执前督促履行通知书143件。通过执前督促,履行完毕案件61件,促成执前和解案件46件,履行到位金额688.5万元。

以保促执

江西某体检有限公司借款给另一家体检公司247万元,还款日到期却无法收回,遂诉至东湖区法院。申请立案时,法院立案窗口工作人员引导其对被告公司进行财产保全。

今年4月1日,江西某体检有限公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4月16日,东湖区法院发现被告公司名下一银行账户新增一笔收入足以偿还欠款,遂对该笔款项进行冻结。随后,法院及时将款项扣划并发放至江西某体检有限公司。

这是东湖区法院“以保促执”助力案款履行的一个例子。据了解,该院近年来积极探索财产保全案件办理机制,不断强化立案、审判与执行在财产保全方面的衔接。法官首次接待当事人时,会详细告知诉讼风险,释明财产保全相关规定及必要性,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申请财产保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财产保全效率,降低债务人隐匿、转移财产的风险;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后,法院会安排专人办理财产保全案件,充分利用网络查控系统进行线上保全,并对保全的财产、期限及解除保全、申请续保等事项向当事人进行温馨提示。

“全面加大诉前财产保全和执前财产保全力度,有效提升了案件的调撤率和自动履行率。”东湖区法院执行局法官王香芬说。

今年以来,通过“以保促调”“以保促执”等方式,东湖区法院促使58名债务人在诉前或执前主动履行了还款义务。

以惩促执

“这笔钱我讨了两年都没结果,没想到申请强制执行后,法院一个月就执行到位了。”近日,收回借款的熊某高兴地说。

熊某与黄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经法院调解,双方签署了调解协议。调解协议生效后,黄某未按约定足额还款,熊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承办法官向被执行人黄某发出执行通知书和财产申报令,但黄某拒不到庭申报财产。

综合黄某实际情况,承办法官决定采取“预拘留”措施,责令其履行还款义务。黄某得知不还钱将被拘留,一改之前消极躲避的态度,表示愿意与申请执行人协商和解,当即将近两万元欠款付清。本案顺利执结。

“拘留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对被执行人起到提醒、警示作用,从而督促被执行人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履行。”东湖区法院执行局副局长章康娜说,“预拘留”是法院作出正式惩戒决定前的一种预警性执行措施。对被执行人进行“惩罚预警”,督促其主动履行义务,既体现了执行力度和司法权威,又兼顾了被执行主体的利益,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攻坚执行难,永远在路上。戴启洪说,该院将不断加大执行力度,强化财产查控、突出信用惩戒、严惩拒执行为,依法采取各项措施,维护司法权威,加快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