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某工地正在施工,突然一阵大风将景观树吹倒并压伤路过行人刘某,造成刘某三根肋骨骨折、脚趾骨折。事件发生后,刘某和施工方就该事件的责任认定及赔偿事宜多次协商未果,无奈之下,刘某向上城区清波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求助。
“赔偿诉求要依法有据,提出的赔偿标准要合乎常理,事发时你占用人行道骑自行车,也有一定的过错。”
“刘某年纪大了,摔伤后虽未造成严重的后果,但老年人受伤后身体恢复时间较长,在生活上会有很多不便,咱们要换位思考。”
受理纠纷后,调解员第一时间调取事发时的影像资料,但刘某较高的赔偿要求让调解一度陷入僵局。随后,调解员通过影像资料还原事件经过、单独沟通化解情绪、结合法律法规释法明理等方式对刘某进行耐心劝说,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
像这样“有智、有情、有据”的调解场景在清波街道经常上演。清波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由一些“具备法律基础、群众威信高、热心调解事业”的居民骨干组成的特色调解工作室和调解团队。让群众为群众做主,让百姓成为百姓身边的调解员,是该街道创新基层治理的“锦囊妙计”。该街道以街社两级调委会为纵向枢纽,深化与辖区各职能部门横向联动,并借势“共享法庭”建设,让警调、访调、诉调等主要矛盾纠纷实现“三调”无缝衔接。当地司法所更是充分融入街道社会治理中心,依托基层智治综合应用,牵头派出所、市场监管所、律师事务所形成信息共享、纠纷速调的“四所联动”模式。
2022年以来,清波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各类纠纷348起,调处成功347起,化解率99.7%。如今,清波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已借助人民调解的微风,让“清波”荡漾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和谐浪花。(尚虎)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