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法治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基层实践
□ 张建江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与科技赋能,构建起覆盖全域、多维度协同的平安网络,为复杂环境下的社会稳定提供了可借鉴的治理样本,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在边疆地区的生动实践。
坚持以法治固本,始终将法治作为依法维护社会稳定的核心框架,采取“维稳力量下沉基层”“风险防范向民生领域覆盖”等举措,推动平安建设与民生需求深度融合。此举既强化了治安末梢的感知能力,也构建起“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治理共同体。“风险管控机制”“规范精细常态专业”等实践,反映了法治思维在基层的有效落地,确保社会稳定与公民权利保护的动态平衡。这种“安全感”与“获得感”的双向赋能,成为凝聚社会共识、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
以制度创新回应民生关切,通过“重点领域立法”与“系统治理”格局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边疆特色的法治建设路径。新疆地方立法始终将“群众所需所盼”作为核心坐标,采用“重点领域突破+全域协同推进”的立法布局,既填补了治理空白,又强化了制度间的衔接配套。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实现了法治资源与社会需求的高效对接。这种“问题导向、民生为本、系统推进”的立法理念,为边疆地区统筹安全与发展、传统与现代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也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贡献了鲜活的地方智慧。
深化“三调联动”机制,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无缝衔接,并联动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程序,形成“分层递进式”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将治理重心从“末端处置”向“前端预防”转移。这种以“抓前端、治未病”重塑基层治理逻辑的探索证明,矛盾纠纷化解不仅是维稳手段,更是凝聚社会共识、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
积极把握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契机,以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为支点,构建起“乌鲁木齐法务区+霍尔果斯法务区+喀什法律服务中心”的立体化法律服务体系,形成功能互补、协同联动的涉外法治网络。这种以“平台化聚合、专业化协同、国际化联动”为特征的实践探索,为边疆地区融入全球经贸规则、服务国家开放战略提供了重要示范。
通过流动法律书屋、法治列车等载体,将法律知识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并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的法治基因,将法治精神转化为可视化的文化符号,构建起“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程互动”的普法新生态。以“情感共鸣+知识传递”重塑普法话语体系,培育基层普法“种子力量”激发群众自治活力,坚持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这一实践不仅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新疆方案”,也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辟了法治化通道。
新疆以法治为纲、以协同为基、以民心为本的治理实践,不仅筑牢了社会稳定屏障,更探索出一条安全与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径。这得益于新疆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压实各级领导法治责任,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示范引领作用。领导干部厉行法治、依法办事的“头雁效应”日益凸显,“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的示范作用更加显著。
(作者系新疆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编辑:赵亚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