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以“如我在诉”意识办好每一起民生案

访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陈宜芳

2025-03-06 09:44:2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图为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陈宜芳。 韩毅 摄

  □ 本报记者 赵颖

  2024年,全国法院以“如我在诉”意识办好每一起民生案,依法受理各类民事一审案件1800余万件。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发布典型案事例18批次158个,以案例统一裁判标准,指导司法实践、推动社会治理、规范社会行为、引领行业发展。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陈宜芳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民一庭工作事关民生权益,通过民事案件审理和业务监督指导,推动全国法院以高质量民事审判增进民生福祉。

绘就“老有所养”幸福底色

  涉老审判紧贴民生“烟火气”,能充分彰显司法“大担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权益保护问题日益突出。“最高法指导各级法院将服务和保障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纳入审判执行总体工作中,在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健全便老惠老司法服务机制等方面发力,促推完善老年人优待政策、法规体系。”陈宜芳说。

  2024年,人民法院案例库设立“涉老年人保护案例”特色专栏,方便法院系统和社会各界查阅。

  最高法指导地方法院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工作抓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完善涉老年人矛盾纠纷的预警、排查、调解机制,“一站式”多元化解矛盾纠纷。

  据陈宜芳介绍,为贯彻实施民法典,最高法制发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一)和民法典继承编司法解释(一),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着力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2021年以来,最高法发布1个指导性案例和5批共35个典型案例。2024年,发布涉养老服务民事纠纷典型案例,引导养老机构健康运营;发布涉老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明确继子女向形成稳定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给付养老生活费义务。

  陈宜芳认为,这些典型案例既义正辞严讲清“法理”,又循循善诱讲明“事理”,感同身受讲透“情理”,通过以案释法、以案明理,让群众和社会有关方面体悟到法治精神、道德引领和人文关怀,助力形成关爱老年人的社会氛围,绘就“老有所养”幸福底色。

完善中国特色少年司法制度

  “目前,全国有‘三审合一’少年法庭930余个。‘三审合一’要求同时关注涉未成年人民事、行政权益维护、刑事犯罪预防惩治和公共利益维护。”陈宜芳认为,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总结涉未成年人各类案件背后的内在原因,推动相关案件背后的问题一体解决。

  陈宜芳表示,在未成年人审判方面,人民法院持续在“三审合一”中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通过制定司法解释和司法文件,推动全国法院未成年人案件专业审判庭建设,推动“六大保护”融合发力,不断健全完善中国特色少年司法制度。

  最高法发布了涉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典型案例及指导性案例,依托人民法院案例库、法答网,以案释法、明确规则,加强基层法院对法律的理解与适用。

  人民法院立足审判执行主责主业,落实家庭教育指导责任。“对怠于履行监护职责甚至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涉嫌违法犯罪的监护人,通过撤销监护资格直至追究刑事责任等多种形式筑牢家庭保护第一道防线。”陈宜芳说。

  人民法院坚决依法惩治“校闹”等违法犯罪行为。据陈宜芳介绍,对于发生在校园、教室的人身伤害案件,学校已依法依规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判决学校不承担侵权责任,为学校依法依规开展教学管理、助力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司法保障。

让新业态劳动者乐业安“薪”

  随着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新业态在稳增长、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业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问题备受关注。

  “全国各级法院高度重视涉新就业形态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通过高质量审判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陈宜芳说,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新业态劳动者被个体户案”“连环外包案”等重大典型案件,依法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围绕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等问题,发布首批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专题指导性案例,存在用工事实,构成支配性劳动管理的,依法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

  “最高法支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进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推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合同和书面协议示范文本,制定维护劳动权益有关指引意见,会同人社部、全国总工会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的通知》,促进行业规范,促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实质化解。”陈宜芳说。


编辑:赵亚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