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天津法院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

让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2025-02-13 09:33:2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本报记者 范瑞恒

2024年全市法院诉前调解结案26.5万余件,同比上升50.5%,收案数量增幅由2023年的22.9%下降至2024年的0.9%。

这是1月15日,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静在天津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法院工作报告时列出的一组数据。

李静在报告中说,过去一年,天津法院系统开展了“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工作,加强风险隐患排查,针对面广量大、矛盾易激化的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民间纠纷加大调解力度,努力防止“民转刑”和极端事件发生。同时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深化与工商联、总工会等14个部门的诉调对接,大量矛盾纠纷在诉前得到化解。

下沉解纷力量

汽车排放整齐、垃圾分类清晰,这是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在和平区新兴街道犀地社区看到的景象。殊不知,几年前这里还存在消防通道经常被占、小区路面坑坑洼洼、垃圾没人管等情况。

“业主天天投诉管理者不作为,物业公司也一肚子委屈,物业费年年收不上来。”犀地社区党委书记何丽介绍说,一边是居民要求撤换物业公司,一边是物业公司不断提起诉讼要求居民缴费,双方裂痕越来越深,形成恶性循环。

了解相关情况后,和平区人民法院主动出击,向相关部门制发司法建议。和平区法院建议加强对物业公司的指导、管理和监督,要求新入驻的物业公司“新官”理“旧账”,从源头上预防物业纠纷发生。

和平区法院院长赵文艳介绍称,在区委政法委的支持下,该院将犀地社区法官联系点升级为“多元调处工作室”,依托该工作室,街道、法院、妇联、矛调中心、司法所、派出所等共治单位打造了解纷“朋友圈”。

以此为基点,和平区法院将犀地社区的做法推广到全区,组建64个工作组对口包联社区,实现法院专业力量覆盖全区所有社区,将法律专业力量向基层一线推动。

近年来,天津高院不断推动解纷力量下沉,组织发动全市法院干警“入乡村、入社区、入网格”,深度参与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拓宽司法供给渠道。

一案结多案止

“案结”从来不是案件的终点,“事了”才是司法的追求。

2024年初,东丽区某菜市场因经营不善关停撤场,但是三十几家租户的租赁保证金却没有退还,租户们多次找到菜市场负责人要求解决,但都没有得到妥善处理。

无奈之下,其中十一位租户起诉至东丽区人民法院,要求菜市场退还租赁保证金。

东丽区法院程林中心法庭庭长许洪霞介绍称,该法庭组成临时办案团队,采用“串案联动+合并调解”的方式,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并最终达成和解。

为进一步促进纠纷实质性化解,案件承办法官在与被告确定好赔付方案后,再一次与被告进行沟通协商,被告表示将会按照法院确定的赔付方案做好后续工作。此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其余租户陆续拿到了租赁保证金。

至此,一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在多名法官的倾力调解下,实现了“一案结多案止”的效果。

在津南区人民法院,法官运用“示范判决+判后指导”模式妥善审结3起集资纠纷,从而带动了37件潜在平行案件实现自动履行,真正让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构建长效机制

为解决道路交通案件中的难点,河北区人民法院搭建了“N+1”多元纠纷化解平台,将保险公司、事故各方、人民调解工作人员等纳入平台,让人民群众少跑腿、早获赔、更安心。这种合署解纷的模式,一天可化解10多起道交纠纷案件,调解成功率和办案效率都大幅提高。

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探索中院、基层法院两级法院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联动机制,在辖区基层法院建立天津市二中院上诉案件立案前调解工作室,由人民调解员在法官的指导下对上诉案件开展就地调解,用主动服务减少当事人诉累。

这些都是天津法院化解矛盾纠纷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天津高院加强重点领域纠纷治理,与司法行政、住建、人社、妇联等单位联动协作,完善物业服务、劳动争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婚姻家庭纠纷的前端联合化解工作机制。

同时,天津高院与天津市司法局整合资源力量,进一步发挥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前沿优势,通过与14家“总对总”对接单位召开座谈会、协调会、推进会等形式,逐一打通诉调对接堵点,深入分析条线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情况,完善“总对总”调解组织认证和委派调解流程。

不仅如此,天津高院还充分发挥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前沿优势,加强与基层治理单位在程序对接、效力确认、法律指导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实现分流、指导、调解、司法确认、结果反馈等全流程线上管理。

编辑:赵亚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