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邢东伟 翟小功
□ 本报通讯员 杨柳青
1件案件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土地执法查处领域行政非诉执行监督”专项活动典型案例,3件案件获评海南省检察机关行政检察优秀典型案例,1件案件被南部战区军事检察院评为精品案件……
行政检察“一手托两家”,既监督法院公正司法,又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一年来,三亚市人民检察院始终围绕全市发展大局,坚持依法履职,突出监督实效,注重提质创新,培树精品案例,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品牌,全力推进行政检察工作向纵深发展,为三亚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检察智慧。
服务法治建设
优化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检察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以行政检察监督的实效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三亚市检察院一直在行动。
2024年,三亚市检察院结合办案实际,围绕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依法保护市场各类主体合法权益等内容与相关部门座谈交流,聚焦市场监管、公平竞争、市场准入等领域,不断加大监督力度,办理涉市场主体行政检察监督案件15件,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4件。
“我们自觉将行政检察工作融入三亚生态环境协同共治格局,深入推进‘土地执法查处领域行政非诉执法监督’专项活动,积极摸排土地执法查处领域监督线索。”三亚市检察院行政检察部门负责人介绍,针对土地储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有关部门建章立制,加强监管。
三亚市检察院以“我管”促“都管”,针对行政检察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行业监管漏洞、隐患及普遍性、倾向性等问题制发检察建议,对土地使用权登记颁证、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重复婚姻登记等领域存在的问题,分别制发了检察建议,促进行政机关规范执法,推进综合治理。
另外,三亚市检察院把行政检察作为检察工作参与法治政府建设的有效抓手,与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会签《关于土地执法查处领域行政非诉执行监督工作有关机制的意见》,与市纪委市监委会签《关于建立行政违法问题线索双向移送机制的协作办法》,健全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助力打造更高水平法治三亚。
做实检察为民
在办理郭某强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案中,针对房地产公司未验收先交房的违法行为,三亚市检察院深挖住房建设领域民事纠纷案件背后存在的行政机关未依法履行监管职责问题,通过制发检察建议促进住房建设行业健康发展。
一年来,三亚市检察院用心用情护航民生民利,紧紧围绕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婚姻登记等民生热点,以及妇女、老年人、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特定群体权益保护,高质效办好群众身边的每一个“小案”,共办理涉民生民利行政检察监督案件99件。
据介绍,三亚市检察院深入落实道路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专项整治要求,扎实开展对正在被责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驾驶证注销检察监督专项活动。
活动中,共排查出16名社区康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驾驶证未依法注销,监督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职,注销涉毒人员驾驶证,严防吸毒人员“毒驾”肇事肇祸风险,切实守护群众出行安全。
三亚市检察院始终将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作为检察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实,积极融入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充分发挥行政检察在破解程序空转等难题方面的积极作用。综合运用检察一体履职、释法说理、公开听证、监督纠正等方式,推动案涉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3年来共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10件。
提升监督质效
三亚市检察院坚持“精准监督”理念,加大对行政生效裁判案件监督力度,秉持客观公正立场,既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又支持合法行政行为。3年来共办理行政生效裁判结果监督案件98件,民生合法权益得以保障。
在办理陈某保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刑反向衔接案时,三亚市检察院经制发检察意见,综合执法部门对陈某保处罚1.8万元。
据统计,2024年以来三亚市检察机关共受理行刑反向衔接案件652件,提出检察意见196件214人,128名被不起诉人依法受到行政处罚,切实解决了被不起诉人“不刑不罚”问题。
三亚市检察院积极推动行政检察办案模式从“个案为主、数量驱动”向“类案为主、数据赋能”转变。以道路交通执法领域专项整治为契机,充分发挥“大数据+行政检察”作用,核查出醉驾未被依法吊销驾驶证人员9名,督促公安机关吊销其驾驶证,并全面开展地毯式排查。
三亚市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上下一体办案优势,积极落实最高检、司法部《关于开展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检察监督试点工作的意见》,三亚市城郊人民检察院挂牌成立全省首个派驻戒毒所检察官办公室,全面监督三亚强制隔离戒毒机构执法情况。
“下一步,全市检察机关将继续以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使命感,牢固树立行政检察现代化监督理念,全面提升和加强行政检察工作,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市域社会治理作出更多行政检察贡献。”三亚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郭慧丽告诉记者。
编辑:赵亚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