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红旗
出具虚假借据逃避个人债务;伪造房屋买卖合同逃避执行;虚构劳动关系骗取养老保险金……
2024年,河南法院与公安、检察机关合力防范打击虚假诉讼,查处虚假诉讼370件,160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助力营造诚实守信诉讼环境。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对河南法院打击虚假诉讼工作进行了采访。
因虚假诉讼被处刑罚
为达到将个人债务转嫁为公司债务的非法目的,指使公司工作人员出具虚假借据等材料,并指使他人提起民事诉讼,使部分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正当马某为自己的“如意算盘”暗自窃喜时,其因涉嫌虚假诉讼罪被公安机关抓捕归案。
原来,马某多次以个人名义向黄某等6人(均另案处理)借款共计171万余元。为还款,在担任某置业公司法定代表人期间,马某谎称上述借款用于某置业公司项目建设,并指使该公司工作人员出具公司向黄某等6人借款的虚假借据6份,总金额250万元。
之后,马某指使黄某等人持虚假借据向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纠纷诉讼。法院判决某置业公司偿还黄某等6人借款250万元及利息。部分案件在执行中,公安机关对马某涉嫌虚假诉讼犯罪进行了查处,法院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对上述案件进行了纠正。
“本案是一起指使公司人员出具虚假借据逃避个人债务的典型案例。法院发现虚假诉讼行为后,第一时间对错误判决予以纠正,为受害企业挽回损失,对虚假诉讼行为人予以严惩。”漯河市中级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张永波说。
最终,法院以虚假诉讼罪判处马某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5万元。
在一起伪造房屋买卖合同逃避执行案中,马某因债务被查封了6处房产,为逃避执行,马某与侯某恶意串通,虚构侯某购买马某已被查封4处房产的事实,伪造早于债务发生时间的房屋买卖合同、收据,变造支付房款的银行流水。
侯某持虚假的房屋买卖合同和收据等,先后向商丘永城市人民法院提起确认合同有效诉讼、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要求确认与马某之间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有效,不得执行马某出售给他人的4处房产,确认侯某对4处房产拥有所有权。法院作出判决,确认房屋买卖合同有效,判令不得执行案涉4处房产。
侯某、马某的行为,严重损害其他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马某在另案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公安机关侦办时发现侯某与马某还涉嫌虚假诉讼犯罪,遂依法进行了查处。法院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对上述案件进行了纠正。
最终,法院以虚假诉讼罪分别判处被告人侯某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2万元;判处被告人马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
在一起虚构劳动关系骗取养老保险金案中,焦某、苏某为非法获取中介费,寻找不符合城镇企业职工身份条件,但想要办理城镇企业养老保险的郭某等80人,伪造某磨料公司工资表、职工参保名单花名册等虚假资料,捏造郭某等人在某磨料公司工作,并委托诉讼代理人以郭某等人名义申请仲裁、提起诉讼,形成多起劳动争议纠纷诉讼,骗取法院确认劳动关系的裁判文书。其中部分人持生效裁判文书到当地税务部门补缴养老保险费,陆续办理退休手续、领取养老金。焦某、苏某非法获利共计26.8万元。
法院发现后,依法启动审判监督程序对相关案件进行了纠正,并将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机关查处。
法院以虚假诉讼罪分别判处被告人焦某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判处被告人苏某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5万元;被告人焦某非法获利21万元,被告人苏某非法获利5.8万元均予以追缴、没收。
“本案中,焦某、苏某以非法获取中介费为目的,伪造证据材料,指使郭某等人先向法院提起确认劳动关系的民事诉讼,再持生效裁判到税务部门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费。该行为违背国家养老保险政策规定,导致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违规办理并骗领养老保险金,造成养老基金损失,社会影响恶劣。法院通过依法审判严厉打击虚假诉讼骗取养老保险金的行为,为养老保险制度的依法实施保驾护航。”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说。
虚假诉讼呈现多样化
“虚假诉讼,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虚构事实或者伪造证据,捏造民事法律关系,恶意提起民事诉讼,或者以基于捏造的事实作出的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等申请执行,或者在民事执行过程中以捏造的事实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申请参与执行财产分配,意图使人民法院作出错误裁判、调解或者执行法律文书,妨害司法秩序,侵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管办主任庞宝峰说,这种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并非个例,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对社会造成了多方面的恶劣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虚假诉讼行为给司法公信力带来严重伤害。当人们看到有人可以通过伪造证据、恶意串通等手段在法庭上“胜诉”,获取不正当利益时,就会觉得法律似乎可以被随意利用和操纵,进而对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长此以往,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地位将受到严重威胁,法治社会的根基也会遭到破坏。
其次,虚假诉讼行为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大量司法资源被无端浪费,法官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审查证据的真实性、调查案件背后的真实情况,对已经审结的虚假诉讼案件还要通过审判监督程序进行纠正,这无疑分散了原本可以用于处理真实、合法纠纷案件的资源,影响了司法工作的整体效率,导致其他需要及时解决的案件可能会因此积压,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及时得到保障。
第三,虚假诉讼行为对社会诚信体系造成冲击。作为一种严重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虚假诉讼助长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让人们觉得可以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而无需承担后果。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将会受到极大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也会变得脆弱,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都会受到阻碍,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第四,虚假诉讼直接损害了真实债权人、权利人等第三方的切身利益。比如在一些涉及财产分割、债权债务纠纷的虚假诉讼中,真正的权利人可能会因此失去应有的财产权益,合法权益遭到严重侵害。
“近年来,全省各级法院积极行动,在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方面持续发力,开展了多项有针对性的活动,全方位筑牢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的堤坝。”庞宝峰说,为了从制度层面提供坚实保障,河南高院会同省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出台了《关于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的若干意见》,详细明确了虚假诉讼的认定标准和针对虚假诉讼行为的处罚措施,极大增强了法律的威慑力,让那些妄图实施虚假诉讼的人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
用大数据查可疑线索
“全省法院充分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不断完善立案辅助预警系统和虚假诉讼大数据排查模块,对民间借贷、离婚析产、企业破产等虚假诉讼高发领域的案件进行重点监测。”庞宝峰介绍说,法院通过对海量案件数据的分析比对,挖掘案件中的异常情况,比如涉嫌职业放贷、当事人短期内频繁涉及同类诉讼等,一旦发现这些可疑迹象,便及时启动审查程序,并将发现的虚假诉讼情况及时通知案件承办法院和承办法官,将虚假诉讼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之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24年,河南法院共排查出149件疑似虚假诉讼案件,最终通过人工甄别,确定60个案件属虚假诉讼案。
今年年初,河南高院在全省法院建立虚假诉讼黑名单制度,定期汇总、更新虚假诉讼违法行为人名单,同步在审判流程系统中进行案件关联,标注虚假诉讼情况,提示在办案件风险。同时,对实践中打击惩治虚假诉讼行为的困境进行专题研究,以期通过深入分析找到破局之策。
目前,河南法院在立案窗口及人民法庭张贴警示宣传标识,在“诉讼风险提示书”中告知故意制造、参与虚假诉讼的法律责任,引导当事人依法行使诉权,诚信诉讼。此外,全省多地法院还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定期推送虚假诉讼相关的法律法规解读、典型案例剖析等内容,让广大群众能够直观地了解虚假诉讼的种种表现形式,增强防范意识,引导公众自觉抵制虚假诉讼行为,从源头上减少虚假诉讼发生的土壤。
与此同时,河南各级法院与检察、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就辖区虚假诉讼的特点、成因、查处等情况及时沟通交流,加强预警和研判,完善防范对策,并积极搭建信息互通数据平台,实现虚假诉讼案件信息、数据共享,有效打击和防范虚假诉讼行为。
编辑:赵亚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