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东升 王春 本报通讯员 吕佳慧
走进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社会治理中心(城市智治中心)指挥大厅,一面数字大屏上实时滚动更新着上万个数据,基层治理的一呼一吸被尽收眼底。自从非警务事项从公安处置剥离出来,由中心通过“红领通”系统流转,联动镇街力量,实现事件处置高效协同,今年以来共流转处置事件121.4万件。
11月26日,浙江省警源治理暨非警务事项协同处置工作推进会在杭州市萧山区召开。
会上,浙江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成国介绍,近年来,浙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聚焦深化警源治理工作,以社会治理中心为阵地,以协同机制为核心,以数字赋能为动力,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探索非警务事项协同处置新路径,把矛盾纠纷吸附在当地、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进一步推动警源治理和非警务事项协同处置工作走深走实,提升解决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的能力水平。
创新机制
警情是反映基层社会运行状况的“晴雨表”,是感知民意的第一手信息。
浙江省副省长、公安厅厅长杨青玖通报称,全省非警务事项协同处置工作创新推进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基础,规范处置工作机制,全省110今年通过该机制处置非警务事项质效明显提升,重复报警同比下降30.5%。
浙江以社会治理中心为阵地,不断提升警源治理和非警务事项协同处置能力水平。
萧山区地域广阔,人口密集,经济体量位居全国区县前列,今年分流非警务事项10.87万起,分流率、有效警情占比均居全市第一。
萧山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军介绍,近年来,萧山区社会治理中心持续深化数字化改革,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以线上整体智治、线下高效协同,全力推进动态精准治理,有效赋能“城乡融合、大区善治”,努力推动萧山社会治理能级跃升。
每天,都会有近5000件事件通过萧山区社会治理中心“红领通”系统进行流转,中心处置非警务事项的质效也在不断攀升。中心主任周长青说,现在的中心已成为全区城市运行的全科平台。
为有效流转处置非警务事项,提高基层治理水平,萧山区不断推进区、镇街、村社三级社会治理中心(站)规范化建设。
温州市瓯海区依托区社会治理中心创新非警务事项闭环处置模式,今年有效流转非警务事项52850起。温州市瓯海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张杰尔介绍,瓯海区将非警务事项协同处置、应急管理、智慧城管等工作融入中心,实行平战结合,平时总分有序,战时统一指挥,实现一地管治理。
协同共治
2019年以来,杭州在浙江率先推行“小脑+手脚”警网协同机制。今年通过警网协同有效分流非警务事项44.2万余起。
杭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马小秋介绍,杭州坚持全市统筹、一体推进,系统打造警网协同基层治理新格局,形成多方协同警源治理架构体系,广泛凝聚工作合力,确保警网协同基层治理工作落地见效,努力打造更多新时代“枫桥经验”杭州范例、杭州样本。
杭州市拱墅区小河街道“小河共治”基层综合治理大队通过警网协同机制,快速处置非警务事项。几年来,这支队伍共参与110接处警9067起,形成“小河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
2022年,永康市成为全省警源治理工作试点地之一,试点以来,全市非警务事项协同处置化解率达98.5%,重复报警率明显下降。
永康市委副书记、社会工作部部长、政法委书记王海涛告诉记者,今年,永康市多跨联动深化警源治理,构建协同共治警源治理工作体系。
永康市公安局联合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部门建设最小共治单元,开展巡逻防控、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不久前,永康市夏溪夜市最小共治单元在巡逻时接到两家商户反映,有顾客买东西未付钱。最小共治单元立刻上报派出所开展研判,帮助他们追回了钱款。
数字赋能
宁波市社会治理中心做强做实社会治理数字化平台系统,“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在宁波得到生动实践。
宁波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市社会治理中心主任胡文吉介绍,宁波市社会治理中心集成相关领域各项业务、支撑多个部门履职,成为全市矛盾问题“捕捉器”、综合信息“分析器”、资源力量“调配器”。今年共有19.2万件非警务事项在中心得到流转处置,平均案件办理时长仅0.2小时。
依托数字化改革,嵊州市创新研发协同治理平台,跨公安网、政务网、浙政钉手机端,实现非警务事项指尖接单办理,同时发挥“民情日记”发源地优势,贯通“民情通”场景应用数据,及时处置非警务事项。
嵊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章晓东介绍,嵊州结合数字版“民情日记”和“协同治理”应用,推动非警务事项得到快速响应、限期解决。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协同处置非警务事项25680起。
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