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安中国建设”这两个命题作出了系统阐释。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上讲,“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安中国建设”是“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一体之两翼。平安中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国安方能国兴。发展与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驱动之双轮,将“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安中国建设”两个时代命题紧密结合,体现了我国强大的制度优势。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是对实践的回应,伴随着实践的发展需要,国家作出一系列制度安排。国家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体现了我党对于“制度”与“治理”辩证关系的充分认识,即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制度体系和结构的优化、职责和职权的优化、执行和监督的优化,为治理的展开提供依据和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平安中国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践行人民至上的基本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制度根基;平安中国建设以制度优势为支撑,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治理方式,以经济安全促进社会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基本的制度遵循;平安中国建设依照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以健全的法律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
一、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其在平安中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总体优势
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必须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的根本遵循,内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平安中国建设遵循着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体系逻辑。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的根本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同样,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都是在中国特有的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命题,通过制度定型在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中保证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两者在制度底层逻辑中存在紧密联系。平安中国建设不仅是一个目标性、理论性的概念,更是一个可操作性范畴。平安中国的制度体系搭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发展的制度保障。而制度优势需要转化为治理效能,这就需要在根本制度的引领下,不断延伸精细化操作,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体系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建设成为具有明确主体分工与价值指引的精细化体系。在这样的制度引领下,将在极大程度上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推进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二、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的基本理念,为平安中国建设打造坚实可靠的群众基础
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制度体系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中国式现代化也表现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的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既是我国一切制度安排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体现。一方面,“平安”“发展”与人民息息相关,将人民安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平安中国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解答了“为谁建设平安中国”这样的核心命题,即平安中国建设要求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最关心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只有真正满足人民的合理需求,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释放强大的社会力量。另一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力量是人民,发展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并保障社会治理主体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渠道,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获得坚实支撑的基础。在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中,应当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的作用,通过拓宽群众基层治理的制度化途径,让群众参与到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之中,通过民主决策、居民议事、网格服务等机制安排,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让人民成为真正的参与者、最大的受益者、服务的评判者。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国家安,平安中国建设在坚持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指引下,保障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稳定环境,共同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三、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根本社会治理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推进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是基于当前国内与国际变局而提出的全局性、战略性目标,无疑对于推进社会长期稳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制度建设不仅在于其数量和结构,更在于其是否能够真正以问题为导向回应社会需求,以提升回应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的目标。社会治理制度要求从公共安全保障制度、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制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制度等方面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面对外部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与国内人民内部矛盾,应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坚持完善国家安全体系与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解决机制,坚持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制度创新以协调各方利益表达;社会治安状况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唯有社会稳定,才能为现代化提供良好环境,社会治安的状况与每一个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息息相关,如何在新形势、新矛盾下以法治建设构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化解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上存在的基层活力不足、整体效能发挥不足等问题成为新时代面临的新课题。因此,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以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以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手段创新为动力,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平安中国建设创造稳中向好的经济环境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要求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将经济安全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之中,筑牢安全发展屏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根据我国国情而制定的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其不同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改变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国家经济安全建设,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坚持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助推全体人民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之中,共享建设成果。经济安全要求保障经济制度安全,经济制度安全是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同时将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优化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维护粮食、能源、资源、金融安全,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以经济制度为保障,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经济安全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实现人民参与平安中国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唯有经济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才能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在加强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建设方面,坚持集中统一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经济建设,以经济安全稳定为基础,推进建设更高水平的中国式现代化。
五、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全面有力的法治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宪法权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法治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稳健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坚持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道路,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就应当将法律实施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我们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将依法治国制度贯穿于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法治实施最大程度地发挥制度优势,进一步提高治理效能,从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风险。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平安中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条件,坚实的制度基础为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法的生命在于实施,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唯有将制度规范落到实处,才能让人民真正感受到制度建设带来的公平、正义。因此,应当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同时,应当将法治思维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法律运行的各个环节,让人民真正感受到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所带来的公平、正义、高效。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通过安全与稳定保障其全方位发力。全面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正是为其筑起了安全发展的屏障。在安全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制度起到了基础性作用。通过制度建构与制度执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坚持和践行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坚持并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法治体系,为平安中国建设打下牢固的制度根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深化和实践逻辑研究”(项目编号:22ZDA12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授 董少平)
编辑: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