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的颁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成果。
民法典颁布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加强对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尽快构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有效实施民法典、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撑。”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就为我国民法典时代的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指明了方向。
一是遵循民法典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的价值理念,建构中国民法学的民事权益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法典开宗明义,宣示其立法目的首先就是“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民法典通篇体现了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以民事权益体系为中心建构了法典体系。民事权益体系是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要素。因此,建构中国自主的民法学知识体系一定要以民事权益为中心,研究阐释好民法典所确立的中国民事权益体系。
二是贯彻民法典所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国民法学的价值体系。建构中国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阐释好民法典关于民事活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阐释好民法典关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阐释好民法典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民法典规定的自愿原则是私法自治的体现。民法典规定了诚信原则并贯彻于整个法典始终。民法典体现了关爱人、尊重人、维护人格尊严的人文关怀价值。民法典重视家庭和睦,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提倡家庭成员相互扶养、帮助、和睦、和谐,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都是建构中国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价值基础。
三是坚持以民法典的编制模式为依据,建构中国民法学的理论体系。我国民法典既未因循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三编制体例,也没有照搬以《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五编制体例,而是将人格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独立成编,并以合同编通则发挥债法总则的功能,形成了七编制的体例安排。这一模式在世界民法典立法史上独树一帜,也是我国民法典对世界民法典立法的重要贡献。七编制模式是基于实践和时代要求而对五编制的发展,在这一模式中,人格权和侵权责任的独立成编是中国民法典的重大亮点和体系创新。民法典体例安排是民法典体系的外在表现,也是建构中国民法学的理论体系的法理依据和法治基础。
四是体现民法典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打造中国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将民法典的特色概括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民法典“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构建中国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要积极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吸收消化后为我所用。要从中国实践出发,立足于中国现代市场经济,面向互联网时代、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回应环境生态保护的需要。民法典大量的规则来自司法实践,是对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这就使民法典保持了鲜活的生命力,因此,建构中国自主的民法学知识体系必须面向中国的司法实践,不断服务于实践需要。
古老的中华法系源远流长,长久地傲然屹立于世界法制之林,为人类法制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进入新时代,迈向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加快构建中国民法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为世界民法学的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作者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 王利明)
编辑: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