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坚持科学立法的重要原则

2024-05-11 16:50:01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标准+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推进科学立法”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立法工作重要论述的集中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在多个场合多次对“科学立法”作出重要论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要抓住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立法的重要论述,必须着重把握和遵循以下重要原则。

一、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领导立法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全面依法治国伟大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立法工作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在立法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理论指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成为全社会一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从法律制度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谋划、推动和开展立法工作,科学制定立法规划和工作计划,突出立法重点,使立法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认识,妥善解决立法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不断提高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充分实现人民权利、充分保障人民权益,是法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新形势下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根本目的。要在立法工作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要正确处理权利与权力、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的关系,统筹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从法律制度上更好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坚持宪法的核心地位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宪法权威。立法作为推动宪法实施的重要方式,要在立法工作中,切实增强宪法意识,自觉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要在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等各方面工作中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牢固树立“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的观念,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四、坚持维护法治统一

维护国家法治统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层次要求,也是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维护国家法治统一,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维护国家法治统一至关重要。”我国是一个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只有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才能保证国家法治统一。立法是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纂,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承担着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尊严、权威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维护国家法治统一的基本原则。要严格落实“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的宪法规定,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尊严、权威。国家和人民整体利益再小也是大,部门、行业等局部利益再大也是小。要严格遵循立法程序、严守立法权限,切实避免越权立法、重复立法、盲目立法,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影响。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要严格遵循立法权限,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做好地方立法工作,着力解决实际问题。

五、坚持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相衔接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二者密切关联。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提高国家治理法治化水平。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都要坚持依法治国,这是一个破与立辩证统一的过程。古人讲:“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积极发挥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穿透力。”要努力把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法律的稳定性与变动性、现实性与前瞻性、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的关系,努力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要尽快上升为法律。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要加快推动和协调,不能久拖不决。对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既不允许随意突破法律红线,也不允许简单以现行法律没有依据为由迟滞改革;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

六、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法治中国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要在立法工作中,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按照急用先行原则,加强涉外领域立法,进一步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法律法规,推动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要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完善涉外经贸领域的法律法规,促进国内法与国际经贸规则的有机衔接和双向互动,促进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及时推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法治保障。

(作者为中国法学会办公室主任、会员部主任 吕兴焕)

编辑:高弼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