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法治护航美丽江苏建设

江苏一体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2022-08-10 11:12:0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分享: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国锋 罗莎莎 

8月4日下午2点50分,记者在江苏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上实时看到,苏州市相城区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在辖区内的一家企业开展日常走访检查,现场检查的8步流程和文书上传等过程,在该平台上一目了然。据了解,这是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建成的包含“监测、监控、执法、执纪”4大系统的大数据平台,截至目前已集成各类生态环境数据50亿条。

这是江苏开创生态环境执法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之一。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积极破解生态江苏建设中关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普遍尊法守法各领域一体建设课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从严重透支到全面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2021年,江苏生态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22年上半年举行的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充分肯定了江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指出江苏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严格明晰法定职责 统筹推进绿色发展

立良法促善治。为推进净土保卫战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江苏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为契机,聚焦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一体推进,构建起“三位一体”、立体管控的生态环保法治网。

为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早在201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就出台《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和责任清单,压紧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省政府每年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与各设区市签订污染防治攻坚目标责任书。

谋篇布局,落地有声。江苏省委、省政府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重点谋划;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江苏样板。江苏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加大法治资源供给力度,积极为推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等提供法治保障。

从2019年至今,江苏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相关立法,先后制修订地方性法规、规章14部,包括洪泽湖保护条例、土壤污染防治条例、长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等,涵盖大气、水、土、固废等主要环境要素。其间,还在全面梳理195件省法规基础上,对与上位法不一致、与改革要求不相符的法规进行全面清理,集中修改《江苏省河道管理条例》等29件地方性法规,并梳理涉及长江流域保护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7217件,对其中24件予以修订或者废止,出台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地方性法规,构建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体系,推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

2022年以来,江苏还密集出台《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等一项项解决深层次问题、有重大突破、体现江苏特色、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为此,江苏创新构建以实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各环节关联贯通为目的的法律实施效果评估机制,在各设区市开展区域性法律实施效果评估,在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领域性法律实施效果评估。截至目前,已通过组织省市两级联动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公众环境权益保障法规规章实施效果评估,为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管理与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执法手段刚柔并济 多维监管精准发力

千百年来,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江苏,长江、大运河贯穿着微山湖、洪泽湖、太湖等流域水系,孕育了灿烂悠久的文化。作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江苏的产业密集、城市密集、人口密集,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6%的人口,产出了超过10%的经济总量。但长期快速发展积累了不少矛盾,环境制约问题遇到得早、呈现得重、爆发得集中,这既有法治意识缺失因素,也有长期行为惯性的影响。

江苏为此构建了“点题、破题、解题”等生态环境多维监管、精准执法的模式。其中,为了规范非现场执法监管新模式,省生态环境厅探索平台数据线索自动归集、远程视频调查问询、全程录像固定电子证据、通过环保脸谱实现实时应用等执法流程,推动远程数据执法建设提档升级。今年以来,利用在线监测监控发现问题线索并处罚企业达1509家。

环保问题通常涉及部门多、领域多,且污染跨地域的情况时有发生,江苏省制定出台《江苏省生态环境异地执法管理办法》,构建全省执法快速直达体系,抽调执法人员,携带便携式VOCs快速检测仪、无人机等先进装备,保持全年常态化异地执法。

在猛药去疴、零容忍执法的同时,江苏还实施差别化执法监管,出台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管理办法,将2359家企业纳入执法正面清单,对4000多家环境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实施停限产豁免;制订实施绿色发展领军企业计划,出台4大类23项激励措施;打造“大数据+指挥调度+智慧执法”新模式,着力构建起新时期江苏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体系。

以长江“十年禁渔”执法为例,通过公安、渔政、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江苏构建了从“水里”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防范网络,定期开展“查湖区、查岸线、查捕捞、查运输、查经营”行动,全链条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截至目前共开展执法巡查500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10万人次,查处案件2336起。

2021年,江苏首次以省为单位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国考断面优Ⅲ比例87.1%、劣Ⅴ类水全面消除,长江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太湖湖体总磷、总氮浓度达到近十年最低,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连续三年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获得优秀等级,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率连续五年上升,从2017年的84.8%升高到2021年的93.6%。

依法严打违法犯罪 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为让碧水蓝天重现,江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政法机关形成了守护“美丽江苏”的坚实法治屏障。

2021年,江苏公安机关坚持民意引领、民生导向,会同生态环境部门及检察机关,围绕危险废物非法处置、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和长江流域废水偷排直排等三个方面,严打污染环境犯罪。全年全省共破获污染环境犯罪案件41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510名,同比分别上升21.2%、57%。

在开展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中,江苏检察机关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并创新形成了“三级把关、两级备案”、跨区域协同办案、河(湖)长+检察长协作、“专业化监督+恢复性司法”等具有江苏特色的有效工作机制。为及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生态环境修复,2020年以来提出污染防治检察建议1689份,有效促进生态环境领域治理工作。

江苏全省法院创新有利于提高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违法成本的裁判规则,不断强化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深入开展打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行动,健全“9+1”环境资源审判机制,推动建立“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审判结果执行机制,建立南京长江新济州、连云港海洋牧场、盐城黄海湿地等30余个司法修复基地,恢复性司法理念还被《昆明宣言》吸收。2019年7月至今3年来,江苏两级法院审理生态环境保护刑事案件4158件,8734名被告人(单位)被依法判处刑罚,其中454人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在有效遏制违法违规行为增量、协同推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征途上,江苏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宣传力度,探索形成“订立规矩、重塑习惯、涵养法治”的基层环境治理江苏模式。今年9月即将施行的《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办法》将进一步明确全省各级各部门在普及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上的职责,并将采取多种举措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到生态文明教育中。

“生态环境事关民生福祉,绿水青山离不开法治护航。” 江苏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省司法厅厅长张晓伟表示,全省上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正在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书写着“美丽江苏”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画卷。

编辑: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