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夯实平安与法治的基石

——访湖南省常德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刘国龙

2022-08-05 15:26:3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分享:
-标准+

□ 法治中国行·访谈

■开栏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国各地在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学思践悟,不断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本报特开辟“法治中国行”专栏,全方位多维度展示各地深入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法治建设和平安建设的生动实践。

“法治中国行”第1站:湖南省常德市


图为常德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刘国龙

《法治周末》记者 刘希平

炎炎夏日漫步荷塘,轻闻缕缕荷香,又到了观赏荷花的好季节。

7月27日,《法治周末》记者在湖南省常德市柳叶湖渔樵村看到,这里荷花成片,一阵阵荷花香沁人心脾。湖面,粉色的荷花竞相开放,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拍照。在这里,荷花、游客和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平安和谐的美丽乡村风景画。

将法治平安建设深入柳叶湖景区,让游客们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常德市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常德市积极打造“平安常德”法治名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综治民调和平安建设考评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是全省最稳定的市州之一,常德市武陵区荣获全国“长安杯”;众创平安、雪亮工程、网格化管理、智慧平安、平安常德580、“常怀善德”等经验做法被中央政法委推介;在全国第五次政法工作创新交流会上,常德市围绕社会治理创新作交流发言,得到了中央政法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今年7月召开的平安湖南建设表彰大会上,常德市澧县、津市市被授牌命名为“2017-2020年度平安建设重点推进县(市、区)”,其中,澧县县委书记王兆铭作为荣获“平安杯”县市区代表,作经验发言;常德市平安办等4个单位被评为“平安湖南建设先进集体”;常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孙晓波等9人被评为“平安湖南建设先进个人”。

常德市在平安法治建设取得骄人成绩的背后,是全市政法机关守护社会平安、护航高质量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

那么,常德市又是如何稳步推进平安法治建设?常德市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又取得了哪些成效?记者近日专访了常德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刘国龙。

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体制

记者: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常德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有哪些措施?

刘国龙: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常德市委、市政府将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同时,常德市、县、乡成立了由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配齐配强171名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全面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体制。健全平安建设权责清单,强化部门履职履责。

此外,常德市健全平安建设权责清单,强化部门履职履责,市人大、市政协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专题调研视察,听取专项情况汇报;市政府办牵头创新“三项制度”,及时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切身的利益问题;市委组织部推进党建引领多网融合,创新基层治理;市委政法委发挥统筹协调、督办落实作用,建立社会治安稳定形势研判分析制度,推动社会治理落实落细;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成立全省首个市域治理研究会;市发改委将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专章;市财政局加强社会治理重点项目资金保障。

记者:网格化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可提高基层治理实效,常德市打造的网格体系是怎样运行的?

刘国龙:小网格,关系着大民生。基层网格化治理要展现新气象,就必须打造一支能力突出、服务为民的网格员队伍。常德市积极构建“乡村干部+专职力量+社会力量+机关干部”为一体的网格队伍,全市划分网格8477个,配备网格力量47563人。

同时,我们落实3张清单考网格,以党建工作、平安建设、安全生产、疫情防控为网格重点事项,科学制定网格化职责、权利、效能清单,建立网格化工作考评细则。健全四项制度到网格,围绕网格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完善小区自治、微信链接、吹哨报到、数据赋能四项制度,推进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规范化建设,按照“一户至少一人入群”原则建立1.4万个270万人平安网格微信群,着力发挥政策宣传、法治教育、矛盾收集、便民助民功能。

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治理

记者: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常德市在矛盾源头治理方面有哪些举措?

刘国龙:近年来,常德市坚持矛盾化解多元化,夯实了源头治理。畅通诉求渠道,健全群众工作日制度,加强领导干部下访、约访、接访,共有681名市县党政领导接访群众4300人次,化解重点信访事项628件。鼎城区、澧县、临澧县、津市市、石门县、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湖管理区、西洞庭管理区等地先后荣获全国、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区。

同时,常德市深化了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建强调解队伍,全市乡镇(街道)司法所按照“一所三人”标准配备工作人员,抽选法律顾问纳入司法所管理,参与调处土地补偿、征地拆迁、劳务合同、损害赔偿、环境污染等重大矛盾纠纷,组建乡村人民调解委员会2436个、吸纳人民调解员1.4万人,建立警司联调工作室171个、进驻人民调解员316人。全市司法所共调解矛盾纠纷4.6万件,成功率98.8%。

此外,常德市还深化一站式矛盾调处平台建设。搭建调处平台,依托各级综治中心阵地,优化拓展信访维稳、矛盾调解、应急处突等功能,全面建成一站式矛盾调处平台完善吹哨报到机制,创新“一网查一键通一站办一数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流程,全面推行“乡街吹哨、智能流转、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每月开展“双十”矛盾调处案例评选活动。

记者:提升社会风险防控能力,可以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常德市是如何防范和化解公共安全风险的?

刘国龙:常德市全面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细化市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和工作任务清单。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隐患清零”行动。筑牢网络安全防控体系。严厉打击以网敲诈、以网施暴、以网黑人、以网谋利等违规违法行为。织实重点问题整治网。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厉打击整治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电信网络诈骗、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性侵未成年人等违法犯罪行为。组建市县乡三级平安建设宣讲团,深入乡村、学校、企业,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反电诈、禁毒、整治养老诈骗和危险驾驶等宣讲活动3000场次。

因为防控得力,常德市全市未发生一起重大政治事件、暴力恐怖事件、重大刑事案件、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群体性事件。

夯实平安与法治的基石

记者:多方参与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和基本方式,常德市是如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刘国龙:常德市坚持众创平安社会化,公众参与更加主动,将依法自治、依法协助政府工作、减负工作等事项落实情况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平安建设、乡村振兴、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强化基层自治功能。

通过开展“四会”协商,完善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农村屋场会、城市小区联席会等形式,吸纳网格员、楼栋长、乡贤能人、种养大户、党员干部、专业社工、村(居)民小组长、志愿者、群众代表等力量,广泛开展议事协商活动,津市市毛里湖镇樟树村入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

常德市还出台了众创之星评选激励办法,建立众创码数据模型,设置五个星级每月评选众创之星,全市已评选众创之星12.1万人,其中对三星级以上众创之星,由市县乡分级予以宣传公示、表彰奖励,落实医疗保险、综治保险、景区优惠、公共出行绿色通道、银行信贷授信等激励措施。

此外,常德市加大了见义勇为表彰力度,市财政局每年划拨专项资金25万元,对事迹突出群体和个人进行表彰、慰问,共评选见义勇为道德模范3人,上榜见义勇为类别湖南好人8人,慰问生活困难见义勇为家庭31人12.8万元。

记者:在全面依法治国、构建“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必须先行打好地基,加强基层法治建设。常德市是如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

刘国龙: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常德市非常重视地方立法工作,在全省率先启动《常德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地方性立法工作,重点解决网格力量、3张清单、联动治理、信息化、保障措施、赋能减负等问题。另外,我市先后完成了《常德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常德市养犬管理条例》《常德市住宅小区电动车安全充电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同时,常德市严格执法司法。全面深化政法领域改革,落实和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严格执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创新“常德政法护企惠企20条”,着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先后开展了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许可审批等专项治理;认真执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出庭应诉率90%以上。此外,常德市注重提升全民法治理念。

强化领导干部带头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加强普法宣传,制定实施全市“八五”普法规划,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法治文化建设和法治创建活动。目前,我市组建了市县乡三级平安建设宣讲团,针对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打击整治养老诈骗、整治危险驾驶、禁毒、未成年人保护、婚恋家庭等矛盾风险排查化解和平安创建七大重点工作,开展常态化宣讲,形成长效机制。

编辑:冀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