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组织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已于2024年12月31日正式发布,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人民日报》2025年1月14日14版)。和旧版标准相比,新标准剑指火灾隐患和交通风险,在安全方面要求更加严格,在方便使用等方面则有所放宽。新标准与2024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三项新修订的强制性国标及修改单相互衔接,共同组成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将进一步推动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保障电动自行车产品本质安全水平。
中国自行车协会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平均每4人就有一辆电动自行车。不少居民在日常活动中偏爱两轮出行,尤其在家周边出行时,40%的人选择骑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15分钟生活圈”建设的提速,“短频快”的新型两轮出行需求日益凸显。
近年来,中央和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两轮出行行业发展,不少城市已经将发展绿色交通作为重要战略。交通运输部印发的《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绿色交通”“公交都市”和“慢行优先”等建设目标,给两轮出行行业赋予了新的使命。
随着相关国家标准逐渐完善、行业全链条规范发展,两轮出行市场正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电动自行车治理思路从过去侧重管理车主转向全链条整治。系统治理之下,电动自行车行业正日趋规范,助力人们骑上更合格、更安全的电动自行车。
同时应当看到,随着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这个行业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导致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多发,成为我国一些城市的“通病”。
前不久,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引发热议。规定中明确,“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5公里”“对一个星期内有3次以上闯红灯、超速行驶、逆向行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驾驶人实行派单管控”。对此,有市民表示无奈,因为骑自行车可能都比“15公里”快。特别是对于外卖配送行业而言,每小时不超过15公里的限速让他们陷入“不超速便超时”的两难。当然,也有市民对新规表示支持,认为会对电动自行车占道、抢线、超速、逆行等乱象起到约束作用。
“限速15公里”并非广州市首创,其依据是道路交通安全法。2004年5月1日施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8条规定,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5公里。随后的法律修改中,对该条款未做新的规定。随着时代发展,各大城市制定电动自行车相关条例时,还应更多参考当下的交通状况。另外,每小时15公里的限速,低于每小时25公里的“新国标”。此外,为了有效规范使用行为、减少安全隐患,相关部门还需出台系列配套公共政策,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进一步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回收处理机制建设、强化保险制度,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更好满足群众安全出行需求。
新标准下,电动自行车怎样走好“安全路”,依然任重而道远。(孔大为)
编辑:莫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