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积极探索“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坚持在城市“诊堵”“治堵”“防堵”上持续发力、综合施策,不断提升城市交通系统化数字化精细化治理水平。据统计,2023年,杭州市在交通量同比上升16.4%的情况下,主干道高峰均速同比上升3.1%;调研机构的拥堵指数显示,在GDP前10位的特大城市中,杭州市排名最低。
科技赋能
提高交通管理“智治力”
最近,每天驾车走杭州市上城区西湖大道上下班的李先生惊喜地发现,早晚高峰时西湖大道的道路拥堵情况明显好转,尤其是在佑圣观路口的位置。“车没有变少,但通行顺畅了很多。”李先生说。
李先生的感受,也是大多数驾驶人的感受。“堵点”变畅的背后,是杭州交警实施“智慧交通”建设的缩影。据介绍,杭州市交管部门投入使用创新研发的道路速度管控系统后,成功缓解了长期困扰该路段的交通拥堵问题。当视频员通过平台发现西湖大道东向西方向出现“红色”拥堵车流时,会立即上报采取措施:设置可变车道,拆除部分中央绿化隔离,增设一组掉头信号灯,同时对路口信号配时进行优化。交通组织调整+信号配时优化,一套“组合拳”下来,西湖大道定安路口延误指数下降17.2%,左转(掉头)通行效率大幅提升,成功实现“消红”。目前,杭州交警依托道路速度管控平台,实时监测全市552条道路、7595个路段速度,以红、黄、绿赋色,实现低速拥堵道路和路段精准定位。对178个拥堵路口实施滚动治理,通过时空一体、信号优化、工程改造等措施,实现“降紫降红”;对47条红色、黄色的慢速道路,通过速度预警、信号调优、增设可变车道、优化交通组织、加强现场疏导等措施,实现“消红消黄”。
交替变换的交通信号是调控交通流量的重要手段,能为有限的交通资源插上高效运转的翅膀。为使交通信号调控变得更“精”,杭州交警创新研发绿波在线系统,建成470公里绿波带,实现短距离绿波成网,对2298个信号灯优相位、降周期。针对失衡路口,通过精细化、个性化调控信号绿信比、相位设置等参数,实施路口“消红变绿”,快速降低等红灯时间,提高路口通行效率。
快速反应
实现交通管理“全覆盖”
“砰”——早高峰时,发生两车追尾事故。双方驾驶人下车查看,商量处理事宜,车身后瞬间开始排起“长龙”。仅仅十几秒后,杭州交警指挥中心就发现了异常,迅速锁定事故位置。同一时间,系统显示距离事故地点最近的“铁骑”位置,指令同步发出。两名驾驶人还没来得及报警,一名铁骑队员已出现在事故现场。这样的反应速度,在杭州城区道路上,正在逐步成为日常。
这是杭州交警提高交通管理“智治力”的具体举措——“小脑+手脚”模式。据杭州市交警支队负责人介绍,无人机可高空实时观察交通情况,发生占道违停和轻微事故时,还可通过喊话器呼叫当事人迅速驶离;路面稽查布控系统通过空中巡查跟踪,将信息提供给路面拦截布控,把空中发现的拥堵、事故、违法行为通知路面警力进行疏导、处理、查处等。
科技赋能,让城市交通管理变得更“聪明”。近年来,杭州交警依托城市大脑对城市交通生命指标全面监测,建立了拥堵警情快速响应机制。一旦城市大脑延误指数达到预警阈值,1分钟内“吹哨”上群,交警支队、大队、中队三级指挥体系快速协同,中队260名数字勤务室视频员、配时员空地作战,路面2400名TPTU(杭州交警机动队)队员快速疏导,实现对交通运行的动态掌握和突发事件快速反应、灵活处置,全面提升交警路面快速反应、动态管控和服务保障水平,实现执勤执法、事故处理、集中整治及应急救助等职责的全覆盖,为“最强大脑”成功搭配上了“最快双腿”。(谢佳 赵越 谢晓颖)
编辑:莫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