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治理情况的调研

2025-07-16 18:52:45 来源:法治参考 -标准+

文 | 张学永 刘东朔

近年来,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经成为社会治理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之一。通过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探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提出治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及长效机制的建立,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精准预警,引入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建立分级处置制度,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行为,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防范机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立体化的系统防控治理方案。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检察工作白皮书(2024)》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2024年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101526人,同比上升4.3%。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低龄化和暴力化特征显著。

在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方面,盗窃罪、诈骗罪、聚众斗殴罪、强奸罪、抢劫罪五类犯罪受理审查起诉人数合计占69.5%,其中盗窃犯罪人数最多,占33%。总体而言,团伙犯罪与网络诱导犯罪问题严重。

原因分析

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从近年来发生的具体案件分析,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家庭教育局限和监护失职。在家庭方面,首先,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意识短缺,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和道德认知水平,易使其受到影响作出不良行为。其次,部分家庭结构功能不完善,如单亲家庭、留守家庭,对未成年人的监护程度不足,家长疏于履行监护责任,2024年检察机关制发《督促监护令》3.2万份,但仍有监护人疏于履行责任。相关数据显示,留守、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犯罪占比达47%。在学校方面,青春期本就是一个脆弱敏感的时期,部分学校过度关注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监测,对学生行为的引导、管理、干预存在一定缺陷,最终导致行为失控,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二是社会环境复杂,监督管理不够到位。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物质条件的充足,未成年人所接触的环境也日益复杂。网吧、游戏厅、文身店、小旅馆等场所缺乏监管,导致出现违规接纳未成年人、未按规定核对身份证信息等问题。网购平台、短视频平台、贴吧等网络空间审核过于宽松,还有许多网站充斥着黄色暴力信息,极大地影响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三是威慑不足,矫治失灵。近年来,多地出现低龄未成年人严重违法犯罪案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多位全国人大代表肯定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依法快速核准追诉向社会释放明确信号,即低龄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免罪金牌”。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下沉,未成年人的心智逐渐呈现早熟倾向,对待未成年人犯罪的策略调整迫在眉睫。对于收容矫治未成年人的专门学校,大多数仍是采用“背诵监规+军事训练”等陈旧手段,缺乏心理干预。

治理对策

根据未成年人群体的特异性,以及未成年人犯罪逐渐呈现低龄化、团体化等特点,笔者提出三点对策与建议。

一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实现精准预警,实时打击。通过大数据对重点人群进行数据筛查、动态分析,发现犯罪苗头及时进行干预,尤其是对一些网络教唆行为,通过敏感词识别,及时中断不良行为的教唆,防止其行为进一步发展。加强科技赋能,内置数据平台。例如福建省南平市公安局建阳分局建立“三春晖”网络举报平台,社会各界一旦发现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的安全隐患及相关线索,即可通过平台举报,相关民警则立即采取行动。

二是建立分级处置制度,引入动态风险评估模型,结合不同层级管理制度,形成系统治理方案。建立四级至五级行为分层体系:第一,不良行为:包括旷课、逃学、夜不归宿、沉迷网络等行为,干预主体以家庭、学校为主,公安机关为辅,措施包括谈心谈话、法治教育等。第二,严重不良行为:如结伙斗殴、非法携带管制刀具等治安违法行为,需由公安机关联合教育部门采取训诫、责令具结悔过等措施,必要时送入专门学校进行矫治教育。第三,触法行为:实施刑法禁止行为但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需通过相关机构评估后进行相应处理。第四,犯罪行为:包括已满14周岁实施的八类重罪及16周岁至18周岁其他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辅以心理矫治、职业技能培训等社会化帮教。例如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将行为细化为四级,新建区进一步扩展为五级,并配套14种处遇措施,效果良好。

三是严厉打击引诱未成年人犯罪的教唆犯,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上升趋势。根据当前的刑事政策,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以教育挽救为主,而对于引诱未成年人犯罪的教唆犯,公安机关要严厉打击,迅速办结。对于发现有轻微违法和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要及时约谈监护人,告知其对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义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加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管理、教育。对于辍学的未成年人更要多加关注,要做到实时监控,确保不脱离监管视线,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重点管控,避免其被人误导和利用。

机制构建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有年龄的标志,而且带有明显的前兆性,即不良行为或不道德行为。未成年人由于认知不足、管教不严、情感缺失或者意志薄弱等原因极易出现“夜不归宿”“逃学旷课”“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如果缺少及时有效的教育引导,任其自流,往往容易转化成为犯罪行为。

一是加强法治教育,提高未成年人法律意识。学校、家庭与社会职能部门要通过各自的手段与方法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坚持正确的宣传教育导向,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基本的法律知识,对未成年人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培养,对未成年人循循善诱,使其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循序渐进地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的法律素养。

二是构建涵盖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生态网络。首先,家庭是影响未成年人的直接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充分发挥父母对未成年人的教化作用,不仅要为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榜样,还要通过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给予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水平。其次,学校作为对未成年人教育的直接场所,其承担着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引导、道德培养等重大责任,应主张以德育为主的原则,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纳入课堂当中,有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最后,社会各方面要齐心协力,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公安机关可与教育、文化、市场监管等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执法,加强对网吧、文身店、游戏厅、台球厅等场所的清理整顿活动,严厉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未按规定核对、登记有效身份证件信息等违法经营行为。全方面、多维度预防未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将犯罪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文化认同筑牢价值观防线。将传统文化引入到家庭、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强化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其形成正确的善恶观与道德感,自觉抵御外界的不良诱惑。通过经典文化诵读、道德公益实践等活动,既能丰富课余生活,又能传播传统文化与法治观念。例如,湖北省团风县未保办针对未成年人自残、叛逆等行为,设立“家长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指导。张美(化名)在参与家长课堂后,通过诵读《朱子治家格言》、观看家风教育视频,学会以陪伴代替指责,成功改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江苏省亭湖公安打造“鹤翔课堂”,通过道德讲堂、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传递法治观念。晓静是一名孤儿,在民警引导下参与公益活动,从自闭倾向转变为积极参与社区服务,重拾生活信心。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成年人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事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当前,许多未成年人缺乏引导,导致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重视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积极科学引导,精准防范打击,强化教育预防,坚持综合治理,坚决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健康成长的蓝天。

作者分别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体战训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24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