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雪泓
2024年,北京市检察机关坚持“零容忍”态度,依法从严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共批准逮捕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376人,提起公诉412人。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在猥亵儿童罪,强奸罪,强制猥亵、侮辱罪,盗窃罪,故意伤害罪。这五类犯罪占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近八成。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占比依然较高,占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74.76%。
上述数据来自5月15日发布的《北京市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4)》(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称,近年来,北京市检察机关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聚焦“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深化未成年人“四大检察”综合履职,做实“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着力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提前介入
男子胡某和13岁的女孩儿王某通过社交软件相识。2023年4月至8月,胡某多次通过网络诱骗王某拍摄并向其发送隐私部位照片、视频,对王某实施猥亵。
2023年9月,王某母亲报案。公安机关认为胡某与王某未曾见面,且王某不配合取证,未达到立案标准。接到此案线索后,朝阳区人民检察院立即引导公安机关对被害人手机进行鉴定,提取、固定聊天记录,发现胡某以谈恋爱不给裸照就分手为由,胁迫王某拍摄并发送隐私照片,已涉嫌“隔空猥亵”犯罪。随后,公安机关依法对胡某刑事立案。
为逃避法律制裁,胡某到案后始终否认知晓王某的真实年龄。检察机关通过详细审查证据及自行补充侦查查明,王某曾告知胡某自己是初中生,且向对方发送过身着校服的照片。二人确立网恋关系后每天语音通话数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联络频繁,王某还曾在上课时与胡某保持通话。检察机关综合在案证据认定,胡某对未成年人是否为幼女没有尽到审慎的注意义务,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应当认定其明知被害人为幼女。经朝阳区检察院提起公诉,2024年4月,法院以猥亵儿童罪判处被告人胡某有期徒刑五年。
据了解,在办案过程中,检察官了解到王某来自单亲家庭,其母亲的监护方法存在问题,亲子关系紧张。对此,检察机关邀请心理咨询师对王某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其处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同时,向王某的母亲制发《督促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请家庭教育专家一对一辅导,帮助其改善教育方法。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岳向阳告诉记者,检察机关对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00%提前介入,并关爱救助未成年被害人,对未成年被害人开展心理测评或心理疏导。去年,共对78名未成年被害人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发放救助金75万余元,帮助46名未成年被害人被纳入社会救助。同时,对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每案必查强制报告情况,联合北京市监委、市教委、市卫健委等九部门召开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联席会议,推动强制报告制度落实。2024年,全市检察机关倒查发现未履行强制报告义务案件数同比下降48.15%。
以公益诉讼呵护“少年的你”
白皮书显示,北京市检察机关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依法惩治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去年共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93人,提起公诉128人,不起诉226人(含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满后不起诉100人),对涉罪未成年人开展特殊预防321人次。
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批捕、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大幅上升;二是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类型相对集中;三是办理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数持续下降;四是办理未成年人利用网络实施犯罪案件数继续上升;五是校园暴力犯罪仍需重视。
2024年,北京市检察机关发挥未检业务集中统一办理优势,规范开展综合履职,“四大检察”程序有序衔接、业务有机融合,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进一步加强。其中,未成年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可圈可点。
北京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办案中发现的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定义务、侵犯未成年人公共利益的问题,检察机关积极稳妥开展公益诉讼检察,督促相关单位依法履职,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律规定落地落实。2024年,共立案办理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诉讼案件178件,其中民事公益诉讼案件4件,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74件。
在办理一起刑事案件的过程中,丰台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注意到有未成年人在社会康复机构进行治疗的情况。2024年3月中旬,丰台区检察院运用自主研发的困境儿童综合司法保护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发现2名未成年被害人因精神创伤寻找康复机构治疗、9个针对康复机构违规经营的投诉举报、1份针对康复机构民事侵权的判决、部分残疾儿童在进行康复治疗时存在健康权益遭受损害的情形。
2024年4月10日,丰台区检察院针对残疾儿童的公共利益受损问题进行立案调查。检察官联合丰台区残联对全区残障儿童康复定点机构进行现场走访、调阅档案等,发现有4家机构存在部分公共区域无监控、业务负责人或一线康复教师不具备相应资质、卫生保健员不具备保健医资格证等问题。这些情况违反了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等相关规定。检察机关与负有监管职责的单位进行了磋商并制发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书,建议相关单位合力规范残疾儿童康复定点机构运行。同时,对其他暂未纳入定点范围的民办非企业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的注册信息等内容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此后,相关单位及时约谈涉案机构,要求其更换不具备资质人员,增设公共区域监控,并通过社会组织等级评估、重点抽查审计等方式,加强民办非企业单位监管工作。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履职,促进了康复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保障了残疾儿童能够得到妥善的、专业的康复服务与救助。
大力推进数字未检建设
据介绍,2024年,聚焦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北京市检察机关建用10个重点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共发现监督线索498条、监督成案487件,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平台上架推广未检模型4个。
在刘某某驾车追逐校车、多次并线并阻碍校车行驶造成人员受伤一案中,刘某某因犯危险驾驶罪被法院判刑。二审阶段,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的检察官发现,校车司机李某某曾因违规并线被行政处罚,此人在获得校车驾驶资格时还持有残疾证。检察官认为,相关行政机关未充分履行对校车驾驶人准驾条件核查的监管义务,可能侵害不特定多数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随即决定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程序。
经审查,检察机关认定李某某确有不适宜驾驶车辆的残疾却受聘驾驶校车,相关行政机关可能存在监管漏洞或怠于履职情形。通过这一监督“小切口”,检察机关通过建用校车安全监管法律监督模型,分别调取检察办案数据、法律文书公开平台数据、交通管理部门、北京市残联、戒毒所等相关单位数据,核查校车准驾人员的犯罪记录、交通事故记录、身心健康情况等。通过模型筛查,共计发现41条驾驶人资质不符线索,部分人员有四肢残疾、重症肌无力、视力缺损等残疾,严重危及校车驾驶安全。经联系相关部门对发现的线索进行进一步调查核实,检察机关精准锁定了监管漏洞。
在确认校车驾驶人资质不符等情况后,检察机关和相关行政主管机关进行磋商并送达检察建议。行政机关根据建议积极整改,取消了30名不符合校车驾驶资质人员的校车准驾证,注销了8人的残疾人证,并在校车驾驶资质初次申领、年审等重点环节增加核查条件,进一步完善源头监管机制。检察机关还与相关行政部门建立了驾驶安全案件材料移送、行刑衔接、监督数据定期共享与核查机制,为驾驶校车系上了“安全带”。
近年来,北京市检察机关还持续加强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据了解,2024年,有484名检察官法治副校长深入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专门学校、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及高等院校,开展校园普法宣讲500余场。法治宣传教育形式不断改进,线上法治宣传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检察机关试点开展的“走进检察院 走近检察官”青少年体验式普法特色活动,邀请110名中小学生走进检察机关,进行为期3至5天的检察职业体验,引导他们变身“小小检察官”“小小普法员”,推动实现“一个孩子撬动一个家庭、一个学生带动一个班级”的活动目标。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