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林 曲良莹
随着法治社会建设的推进和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涉检矛盾呈现出数量增多、类型多样、化解难度大等特点。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接收88.6万件信访件,各级检察院领导干部包案办理信访案件达4.6万件,排查交办1062件重复信访积案,这些数据凸显涉检矛盾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涉检矛盾的有效治理,绝非孤立的司法环节,而是辐射社会各个层面的系统工程,研究建立健全涉检矛盾风险源头预防和化解机制,是检察机关深化法律监督的创新实践,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制度性应答。
涉检矛盾风险源头的识别与评估
根据矛盾的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涉检矛盾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案件处理引发的矛盾、信访申诉引发的矛盾、检察工作作风引发的矛盾和外部监督与检察权行使的矛盾。这四种矛盾风险成因复杂,既有司法程序中的问题,也有社会综合治理中的难题。案件处理引发的矛盾,由于不同主体对法律条款的解释和适用有不同观点,且对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判断可能存在分歧,矛盾双方往往立场鲜明,难以调和;信访申诉引发的矛盾,当事人对法律程序和处理结果不理解,不能正确看待检察机关的决定,具有反复性和长期性。检察工作作风引发的矛盾,检察人员自身职业素养不足或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当事人直接感受到检察人员冷漠生硬的态度和工作方式;外部监督与检察权行使的矛盾,部分媒体为追求热点,对案件进行片面报道或错误解读,矛盾涉及面广,可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建立风险评估模型,量化矛盾风险分值。从案件性质、当事人情况、社会影响等多维度设立评估指标,每一项指标量化具体分值,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再通过计算得出涉检风险矛盾综合得分。模型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涉检案件数据,验证准确性与可靠性。实践中通过对过去一年的涉检案件进行分析,如果发现案件性质和社会影响两个指标对涉检矛盾风险的影响较大,在后续的模型优化中,应适当提高这两个指标的权重,使模型更加准确地反映涉检矛盾风险。
设立预警机制,及时识别和应对潜在风险。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收集网络。线上,利用大数据技术,抓取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中与检察工作相关的信息,如案件讨论、公众反馈等;线下,通过检察官走访、群众举报、基层组织反馈等方式收集涉检线索。同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与公安、法院、司法行政等部门互通信息,全面掌握涉检动态。再根据矛盾风险量化值设定不同等级的预警信号,红色预警一旦启动,需成立应急处置小组,针对不同类型的涉检矛盾,制定个性化的处置方案。
构建涉检矛盾风险源头预防机制
一是规范司法行为。一方面,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案件质量评查机制,覆盖所有办结案件,评查内容应聚焦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程序规范和文书质量等关键环节,确保案件办理的合法性与规范性。评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向办案人员反馈并限期整改,通过内部通报或案例汇编的形式,分享评查中的优秀案例和问题案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与警示教育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办案质量、效率和效果为核心,结合涉检矛盾化解情况等指标,构建全面、客观的考核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强化外部监督追责。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人大、政协报告涉检矛盾风险防控工作情况,听取意见建议,及时改进工作。通过公开听证、引入专家学者等方式,对涉检矛盾风险进行评估,增强检察工作透明度的同时,确保监督的客观性和专业性。健全追责问责机制,对涉检矛盾风险工作中出现的失职渎职行为,明确责任主体,根据行为性质、情节和后果,分类制定追责标准。
二是加强法治宣传。一方面,提升群众的法律意识。加强重点群体普法教育,聚焦婚姻家庭、农民工工资、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针对“三失一偏”(即失业、失学、失管和心理偏执人员)等重点敏感群体,开展精准化普法宣传。强化涉检信访政策宣传,确保涉检信访政策深入人心,推动形成依法信访、理性维权的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创新优化宣传方式。制作通俗易懂的短视频或短剧,使群众快速抓住重点,提升涉检矛盾普法宣传效率和覆盖面;通过直播将最新法律法规、政策解读第一时间传递给群众,增强群众的参与感与信任感;开发普法游戏,通过小程序或App将法律知识融入游戏设计,激励群众持续参与,增加用户黏性。
三是畅通诉求表达渠道。一方面,优化传统信访渠道。全面梳理信访事项受理、转办、反馈等全流程,精准识别并剔除烦琐冗余环节,以可视化图表、流程导图等形式呈现,确保群众能够直观了解信访流程,提升信访业务透明度。在信访事项办理过程中,构建主动沟通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向信访人反馈办理进展,针对办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与信访人沟通,充分听取其意见建议,保障信访人知情权与参与权。另一方面,拓展线上诉求表达渠道。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功能完备的移动端信访App,集成智能引导、政策查询、进度实时查询等功能模块,提升用户体验。在保障信息安全方面,采用行业领先的加密技术,如SSL/TLS加密协议、区块链存证技术等,对群众个人信息和诉求内容进行加密存储与传输,防止信息泄露。建立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采用最小权限原则,对数据访问进行分级授权。
构建涉检矛盾风险源头化解机制
一是建立多元化解机制。第一,整合多方资源,构建紧密支持网络。构建检察机关主导、部门协同联动、社会力量参与,“三位一体”责任体系。检察控申部门负责案件受理、分流与督办,依据案件性质、管辖范围等因素,精准分流至相应部门办理,同时全程跟踪督办,保障案件办理的时效性和公正性。积极与公安、法院、司法行政等部门建立常态化的联席会议制度,针对跨领域、涉及多部门职责的复杂案件,从不同专业角度出发,联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化解方案。引入律师协会、心理咨询机构等第三方力量,凭借专业法律和心理学知识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和心理疏导。第二,明确权责主体,强化细化机制保障。明确规定各部门、各参与主体在涉检矛盾风险化解工作中的权利义务。制定涉检矛盾化解工作相关规程,明确案件受理、风险评估、分流处置、跟踪回访等标准化流程。建立“首办责任制+联合接访制”,实行控申部门统一受理、业务部门分类处置、检务督察跟进的闭环管理。建立全过程留痕机制。通过工作平台自动记录案件流转轨迹、办理时限、沟通记录等信息,形成电子档案备查。
二是系统性提升检察人员综合能力。第一,加强法治思维与专业能力提升。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及最新司法解释的专题培训,邀请法律专家和学者进行深入解读,夯实理论基础;建立“舆情热点月报”机制,针对新出台的法律、司法解释及典型案例进行全员解析,并配套专项闭卷测试,确保检察人员的法律知识动态更新。同时,推行复合型人才“1+N”认证机制,鼓励每位干警除掌握主责业务外,积极取得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认证,推动检察人员综合能力融合深化。第二,构建矛盾化解实战能力体系。开发VR模拟庭审系统,设置涉众型经济犯罪等复杂场景,要求干警在虚拟环境中完成法律适用、证据审查等全流程操作,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升庭审对抗等能力。同时,利用AI技术自动生成剧本,组织干警每半年开展一次涉检矛盾风险化解实战演练,可以设置角色反转训练,深度体验多元诉求表达方式,能够不断提升干警风险预判、情绪管控、法律适用和舆情引导能力。
三是加强心理疏导与帮扶。第一,引入专业疗法,提升咨询实效。通过与心理咨询机构合作,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参与涉检矛盾化解工作。同时,建立档案记录其心理状态变化和疏导效果,对重点当事人进行定期回访,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第二,探索帮扶机制,解决实际困难。运用大数据检察监督模型筛查救助线索,将司法救助从被动申请变为主动发现模式。同时,与教育、妇联等相关单位搭建社会救助平台,充分发挥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协同作用,做到应救尽救。另外,设立专项司法救助基金,鼓励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捐赠,并定期公开救助资金使用情况,接受财政、审计部门及社会监督,防止出现滥用、挪用问题。
未来,检察机关将持续探索创新涉检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在法治的轨道上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供坚实检察保障,推动我国法治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作者分别系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人民检察院科员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