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赵晨熙
作为新一代的“数字原住民”,未成年人“触网”已是常态。根据共青团中央在2024年11月发布的《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简版)》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上升至1.96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扩大。
如何为未成年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让他们远离网络不法侵害,不仅是广大家长们关心的问题,也是很多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共同关注的话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多项举措,织密织牢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护网”。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形势严峻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多年来持续紧盯的领域。在近几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他针对未成年人网络空间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今年,他把目光聚焦在网络游戏上。
“网络游戏能够丰富未成年人的娱乐生活,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但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李君指出,未成年人过度沉迷网络游戏,花费大量时间在虚拟世界,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业发展和社交能力造成很大的影响。
“00后主播全网粉丝过百万”“直播1小时收入过万”……近年来,网络平台上此类“网红神话”并不鲜见,这也让很多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对此“羡慕不已”。
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桥西小学高级教师柳玲玲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网络上那些所谓网红“一夜成名”“一夜致富”的人设,已经造成一些学生名利观的扭曲和就业观的偏差,给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举止带来了不良影响。有些学生将“当网红”作为人生理想,网络上一些网红展示出的奢华生活和消费习惯,也对未成年人的消费观产生了负面影响,容易形成炫富、攀比之风。
与网络游戏、网红直播相比,近年来线上直播拆卡这种新游戏逐渐在未成年人中风靡起来,网络直播间内,各类经典动漫卡、球星卡等卡牌应有尽有,玩法多样,吸引众多未成年人观看并下单。
全国政协委员、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本宏发现,很多主播通过各种刺激性话术,利用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等特点,诱导其频繁购买,不仅导致未成年人因沉迷拆卡大量消费,且拆卡直播的即时反馈和不确定性也极易引发未成年人“上瘾”,进而挤占学习、运动及社交时间,影响身心健康。
网络保护法治防线日益完善
守护“少年的你”,需要撑起法律“保护伞”。面对未成年人在网络中可能遭遇的种种风险隐患,我国也在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构筑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防线。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专门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强调要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并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设置防沉迷机制、过滤不良信息。
2024年1月1日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原则要求和监督管理体制、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制度,以法治方式营造安全健康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要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预防和干预儿童沉迷网络,有效治理不良信息、泄露隐私等问题。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等。教育部、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十七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也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管理,重点清查问题较多的网络游戏、直播、短视频等,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
强化网络游戏直播拆卡监管
尽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日益健全,但在实际中,依然难以完全防范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时可能遭受到的风险和侵害。对此,代表委员们结合自身关注重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助力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
李君注意到,当前虽然很多游戏企业按规定设置了防沉迷系统,但在执行中依然有很多漏洞,比如一些未成年人通过使用成年人身份信息可轻松绕过防沉迷限制;还有些游戏在限制时长后,却通过诱导性的弹窗提示、奖励机制等方式,让未成年人可以继续游戏。
对此,他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游戏企业的监督检查,定期对游戏防沉迷系统进行抽查和评估,确保严格执行。对于违规绕过防沉迷限制的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还应利用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提高身份验证的准确性,防止未成年人冒用他人身份信息。
“直播间拆卡本质是利用‘不确定性经济’和‘即时快感’吸引未成年人,因此需要从法律完善、平台监管、家庭引导等多维度进行治理,打破‘诱导消费——沉迷——价值观异化’的恶性循环。”于本宏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直播拆卡行为若同时具备“付费投入——玩法具有以小博大的不确定性——产出可变现”这三个核心要素,则应被认定为变相赌博。同时,明确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拆卡活动。
直播平台要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识别和拦截机制,比如,将拆卡直播纳入“限制性内容”、禁止在黄金时段向未成年人推送等。平台对于拆卡类直播要加强过程监控,强制要求直播间公示卡牌抽取概率,禁止虚假宣传,要利用技术手段实时监测诱导性话术,对违规主播进行封禁处理。此外,平台在对未成年人账号设置消费上限的同时,还要设立便捷的未成年人消费退款通道,简化举证流程。
在监管方面,于本宏建议明确拆卡类直播的监管主体,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对于违规向未成年人提供直播拆卡服务的平台和主播,应给予罚款、吊销营业执照、封禁账号等严厉处罚,形成震慑力。
建议探索网络内容分级制度
如何在互联网中筛选出适合未成年人使用或观看的内容,是很多全国人大代表思考的问题,逐步探索网络内容分级制度,也成为共识。
李君在调研中注意到,当前一些网络游戏中包含暴力、血腥、恐怖、色情暗示等不良内容,极易对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误导。
他建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建立完善的游戏分级管理制度,制定适合我国网络游戏分级标准。要根据游戏内容将其分为不同等级,并明确各等级游戏的适用人群和传播范围,游戏企业必须在游戏显著位置标注分级信息,严格按照分级标准向对应年龄段的玩家开放游戏。他呼吁,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游戏内容审核机制,提高审核标准,不仅要审核游戏的画面、剧情、台词等显性内容,还要关注游戏中潜在的价值观导向、文化内涵等隐性内容,加强全面审核。
在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方燕看来,未成年人正处于学习成长阶段,模仿能力很强,是非判断力较弱,网络信息对他们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在未成年阶段,一旦认知出现偏差,可能会影响成年后的人生走向。
“加强网络空间管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方燕建议,相关部门在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框架基础上,针对网络沉迷识别标准、网络内容分级标准等实践难点,出台实施细则。通过年龄和内容双重设限,强制短视频、游戏、社交平台实施分级标签制度。同时,严令禁止通过大数据算法,向未成年人推送各类不良话题,对出现违规行为的平台背后的运营主体要严厉惩处。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提出,要严格落实网络实名认证,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分级制度,利用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对网络使用者的身份进行精确识别,并自动切换推荐内容。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运营商、游戏开发商、自媒体平台等监督管理,将网络信息、游戏内容等分级分类技术作为行业标准,并实行严格准入制度。
刘希娅还建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提高对网络违法行为的监测和处理能力,对在网站、App嵌入色情暴力广告、游戏链接、虚假新闻等行为予以拦截、追踪。同时,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专项法律法规的落实,严厉打击各类危害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行为,加大法律责任追究力度。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