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伍晶晶
随着国家监察体制和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的深入,司法警察履职内容和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司法警察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明确2024年为司法警察“素能提升年”,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司法警察队伍,推动新时代司法警察工作提档升级,是提升司法警察队伍履职素能的内在需要,也是推进新时代检察队伍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问题剖析
整体上存在“三少”现象。一是总体人数少。《关于严格掌握使用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编制的通知》(高检发政字〔1992〕29号)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编制数一般应掌握在总人数的8%。人员总数偏少或特殊需要的单位,最高不应超过12%。受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影响,检察机关划转部分编制到监察机关,司法警察编制占比也随之下降,大部分基层院在设置警力时往往以最低标准,甚至低于最低标准去定编。二是年轻法警少。以海南省检察机关10个编制50人以下的“小院”为例,司法警察合计21人,其中50岁及以上10人,占比近五成;35岁及以下5人,占比为23.8%。三是女性法警少。从性别结构看,10个院中男性18人,占比为86%;女性3人,占比为14%。
建制上存在“三难”情况。一是机构难留。受内设机构数量限制,有的地方继续保留法警机构,有的地方或机构撤销,或并入其他部门,个别总队、部分支队、多数大队机构难以保留。二是牌子难挂。以海南检察机关编制50人以下基层院为例,“三定”方案仅规定,司法警察大队与第四检察部合署办公,但未明确整合后的法警机构是独立部门还是隶属于其他部门,导致司法警察大队未能加挂牌子。三是编队难编。一些基层院仅有1至2名司法警察,且各院司法警察多分散于各内设机构,从事案件管理、办公室、驻村帮扶等工作,难以做到“统一管理、统一派警、统一使用、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的编队管理模式。
履职上存在“三不”问题。一是人员结构不合理。从年龄层次上看,司法警察队伍整体情况呈现两边大、中间小的“哑铃状”,未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不利于长远发展。从学历专业结构上看,年龄较大的司法警察大多是在职学历,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二是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司法警察来源主要由行政部门转岗、军转干部安置和新招录公务员。大多数司法警察缺乏实战化、专业化、规范化培训,依法履职能力与改革后的职能任务需要不相适应。三是融合履职程度不高。全国检察机关队伍建设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检察队伍建设主要矛盾已由学历层次偏低、职业保障不足转变为司法理念、履职能力、职业素养不适应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司法警察队伍也是如此。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后,司法警察定位于检察辅助人员,行使专有职能,承担相应责任,但在依法履职过程中缺少相对应的权责清单,存在“检警不分”和“以检代警”现象,“司法警察+”融合履职还未从简单的“外围式”服务保障向全过程“融合型”参与办案转变。
进路反思
要进一步加强司法警察队伍建设,需要辩证把握好以下三对关系:
一是要把握好“讲政治”与“抓业务”的关系。讲政治是前提,抓业务是本职。只有讲政治,才能抓好业务;只有抓好业务,才能把讲政治落到实处。检察机关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政治机关、法律监督机关和司法机关,要始终坚持政治性是第一属性,讲政治是第一要求。司法警察队伍是检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旗帜鲜明地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政治建设当作司法警察队伍的“指南针”,警务技能当作“定星盘”,有机统一、一体推进政治建设和业务建设。
二是要把握好“严管”与“厚爱”的关系。要坚持严管就是厚爱,既要紧扣“全面”和“从严”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检查,不断强化警队纪律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把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作为铁律,贯穿司法警察队伍建设全过程,又要落实从优待警暖警爱警,在按需配警、动态调整的基础上,实行统一招录、统一定向委培、统一调剂,拓宽进出渠道和晋升空间,关心关爱司法警察成长进步、身心健康,增强司法警察荣誉感和责任感,调动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是要把握好服务办案与服务大局的关系。要认真履行辅助检察办案的“助推器”、实施司法保护的“防火墙”、执行强制措施的“杀手锏”、规范办案场所的“管理员”四个方面的职能任务,高质量服务检察办案。同时,司法警察作为检察机关唯一一支武装力量,要综合运用法律引导、理性疏导、感情开导、警威震慑等手段,发挥“减压阀”“灭火器”作用,保障办案安全、机关安全。要发挥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恪尽职守的工作作风,做好重要节点、重大活动安保工作,全面融入和服务保障大局。
路径探析
重点在履职。司法警察队伍建设是否有效,职能作用发挥是否充分,关键看是否从单一履职、阶段履职、局部履职向复合履职、全程履职、全面履职转变,落实好“服务司法办案、保障办案安全”这一中心任务、主责主业,做到检察工作开展到哪里,司法警察职能就延伸到哪里。
一是要依法依规履职。要紧紧围绕法定的警务事项,依法依规辅助办案,着力解决司法警察“履哪些职、怎样履职”的问题,确保每项职责履行、每个履职行为的全过程、全流程都符合法律法规和执法规范。
二是要扁平高效履职。要本着理性、文明、依法、快速、高效的原则,采取一事一派警与办理专案一案一派警相结合,规范用警派警程序,优化用警派警流程,提升警务效能。
三是要全面综合履职。司法警察作为执法办案的重要辅助部门,要在强化法律监督中找准定位,在履行法定职责中服务办案,牢固树立“服务办案是本职、为办案服好务是称职、不为办案服务或服务不好是失职”的观念,努力提高为执法办案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要点在训练。练训备战是司法警察工作发展的根本和永恒主题。要树牢“训练为了履职、训练保障履职”理念,以检察办案需求为牵引,以实战实用实效为导向,更好地适应警务保障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
一是提高站位铸警魂。要把思想政治训练作为司法警察训练第一课和首要政治任务抓深抓实,通过培训增强政治意识,筑牢政治忠诚,提升政治能力,确保司法警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二是多措并举强警体。按照《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训练大纲》规定和“一熟两懂三会”(熟悉法警职责,懂检察业务、懂办案程序,会使用枪械具、会擒拿技术、会微机操作)的标准,打造“教、学、练、比、战”一体的专业化训练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六小练兵”活动、情景模拟演练,提升综合素能。
三是从实从细锻警队。探索开展“总队统管、支队直管、大队派驻”管理新模式,对司法警察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用警,提高日常履职和警务管理的科学性、法规性。
难点在融合。融入式履职是司法警察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主动以“四大检察”业务为聚焦点、着力点,实现由“被动单向性出警”向“主动融入式履职”转变。
一是全要素融合。目标融合。“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是全体检察人共同的价值追求。警务工作和检察办案都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司法警察工作要深度嵌入各类检察办案活动,努力与“四大检察”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内容融合。既要深耕传统业务,持续履行好押解、看管、执行传唤和拘传、信访接待场所秩序维护等传统警务保障“九项职责”,又要依法、积极、稳妥探索实践,在检察官的指挥下,积极参与职务犯罪侦查、补充侦查、巡回检察等刑事检察工作,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调查核实,协助远程提审和维护公开听证、公开审查、公开宣告秩序与安全等新型警务职责,探索由看管、送达的单一履职向融入检察、协助办案的复合型履职转变。
二是全链条融入。通过组织建设实现融入。优化完善“检察官+司法警察”办案模式,根据办案需求,将司法警察相对固定编入办案组、统筹编入专案组,融入检察办案各环节、全过程。通过制度建设实现融入。要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司法警察工作要求为指引,建立《司法警察履职台账》,制定《司法警察工作管理办法》《司法警察办案安全工作制度》等,建立与业务部门定期联系、案前沟通、案后回访等制度,做到案前有预案,案中有执行,案后有反思,与业务部门形成积极、良性、互动关系。
作者系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综合管理部主任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