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数字时代“隐形加班”的劳资权益如何平衡

2025-04-01 22:26:38 来源:法治参考 -标准+

本刊记者 白楚玄

“收到邮件必须及时回复”“下班了手机还@响个不停”……这些场景已成为许多职场人的日常。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即时通信工具的普及,下班不离线、“休而不息”成为不少“打工人”的常态,“隐形加班”问题引发广泛关注,“离线休息权”被频繁提及。这一权利能否从司法实践走向立法保障?如何在保障劳动者权益与企业正常经营之间取得平衡?

“休而不息”或成常态

数字化时代,工作和休息的边界日益模糊。已经下班,工作群消息仍然响个不停,成为不少职场“打工人”的常态。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许多行业存在“线上待命”现象:有教育机构要求员工24小时回复家长群消息;某商场要求员工每天把商场促销广告转发微信朋友圈,每天至少3条;有企业员工曝领导半夜安排工作要求秒回,若未回消息,电话打到接听为止等。此前,“女子离职后退600多个工作群”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下班后、节假日期间,微信工作群消息提醒依旧随时弹出。

而企业领导并不认为这有何不妥。2024年12月,某知名母婴品牌创始人兼CEO发布视频称自己已退出公司所有员工群,原因在于他对员工周末不响应的工作态度极度不满。

有人戏谑称,工作群已成为劳动者的“第二工位”。《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2022》曾指出,近六成受访者表示自身处于“灵活机动加班”机制中,他们的工作时间与私人时间并不分明,在表面看起来并没有高强度加班的模式下,被“隐形加班”困扰。

由此,也多次引发劳动争议。2023年,在北京的一起案件中,李女士因长期在下班后通过微信处理工作,向公司索赔加班费。

除了“加班与否”的争论,还有“加班时长”的认定问题。就加班时长及加班费数额如何计算的问题,由于利用社交媒体的加班不同于传统的在工作岗位上的加班,加班时长等往往难以客观量化,用人单位亦无法客观上予以掌握。有劳动者问道:“回一条微信算加班吗?”

“隐形加班”认定困难

实践中,“隐形加班”认定起来往往很困难。在司法实践中,用人单位常利用“弹性工作制”“不定时工作制”名义,导致劳动者陷入“自愿加班”举证困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薛亦飒长期关注这一领域,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争议的核心,在于数字化工作场景的隐蔽性动摇了传统加班认定标准,尤其是在用人单位存在加班申请制度时,如果劳动者没有申请,即使劳动者下班后继续工作,也很难认定为加班。

多地法院开始探索认定标准。全国首例“隐形加班案”被写入北京高院工作报告。类似案例在上海、海南、湖北武汉等地亦获支持,“不能仅因劳动者未在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进行工作来否定加班,而应虚化工作场所概念,综合考虑实质工作内容”逐渐成为共识。对于开会、培训以及未经审批的加班是否也属于加班等问题,多地法院都给出了肯定答案。

“科技的进步确实会对法律的适用提出一定挑战。面对劳动者的休息权保障问题,有必要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的方式,对劳动者在非工作时间通过微信等社媒处理工作信息的行为进行明确,比如明晰判断该行为的主要参考要素,为司法机关审理该类案件提供法律依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会员、北京声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伟指出。

为积极应对数字经济下新型工作方式,2024年1月,最高法、人社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涉欠薪纠纷典型案例,确立线上加班费认定规则,保障劳动者及时足额获得劳动报酬。在一起因线上加班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中,北京一中院根据当事人提交的微信内容、公司考勤时间确定其存在三天休息日到岗的事实,同时综合当事人的加班频率、时长、工资标准、工作内容等因素,判令企业向员工支付加班费。

建议将“离线休息权”入法

2024年和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均提出“建议将离线休息权入法”,以提高企业“隐形加班”违法成本。

“在世界范围内,‘离线休息权’最早出自2001年法国最高法院劳工庭的一个决定,该决定提出,雇员没有义务接受在家工作,也没有义务将资料和工作所需的工具带回家中。”薛亦飒告诉记者,“当前,越来越多的审判实践认可社交软件聊天记录能够证明劳动者存在事实上的加班行为,也从侧面证明了司法机关对劳动者非工作时间休息权利的积极保护”。

薛亦飒补充道,为保障劳动者在数字化时代不被用人单位过度压榨,我国劳动法律制度也应当引入“离线休息权”。从法理上,我国劳动法对休息权有明确的规定,“离线休息权”在性质上应解释为是一种新型休息权。“因此,引入该权利不会与当前劳动法的法律体系相抵牾”。薛亦飒说。

刘伟进一步指出,“离线休息权”究竟该如何进行立法规定,以及如何具体适用,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我国除了标准工时制外,还有特殊工时制,如综合工时制和不定时工时制,某些工作岗位具有特殊性,如果“一刀切”地实行“离线休息权”,可能会给企业正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离线休息权”虽有必要引入,但该权利的实施落地是个系统工程,应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并组织行业专家进行系统科学的论证,不宜操之过急。

薛亦飒就“离线休息权”的配套系统性保障措施提出四项建议:一是筑牢维权保护屏障,建立反用人单位报复机制,降低劳动者维权风险,减轻劳动者心理负担;二是强化正向激励,对充分保障劳动者休息权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荣誉认证等政策倾斜;三是设置惩戒措施,对被较多投诉占用劳动者休息时间的企业,通过采取行政处罚等方式予以训诫;四是加强教育引导,对相关用人单位进行培训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引导其保护劳动者的休息权等合法权益。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