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预付式消费纠纷多发 新规亮剑“职业闭店人”

2025-04-01 21:20:01 来源:法治参考 -标准+

本刊记者 焦艳

近年来,在预付费消费领域频现的“职业闭店人”乱象,将消费者推向维权困境。这些通过资产转移、债务规避等操作实施“金蝉脱壳”的“职业闭店人”,已成为扰乱市场秩序的顽疾。

“职业闭店”践踏法律红线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模式在教育培训、健身美容、餐饮娱乐等领域被广泛推广,成为商家稳定客户、回笼资金的重要手段。然而,这一付费在先、消费在后的模式也导致大量消费维权纠纷问题的产生。其中,被称为“职业闭店”的行为尤为恶劣。

2025年1月初,全国数十家“爱家月子中心”连锁门店在一夜之间关门停业,不仅导致缴纳费用的宝妈们无法享受到相应服务,还存在拖欠员工工资的情况。记者了解到,这与机构盲目扩张,成本增高,运营发生困难相关。据悉,这起事件背后或涉及“职业闭店人”作祟。中国消费者协会在2024年上半年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也曾提及,“职业闭店人”已成为预付式消费维权的一大阻碍。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秦鹏博说,有的“职业闭店人”专门帮助商家策划跑路,在商家面临关闭或者经营不善时介入,采用转移资产、更改经营主体等涉嫌违法的策略,避免商家承担法律责任并从中牟利。他们的操作一般分三步:在明知经营不善即将关门的情况下,与经营者开展低价促销充值,吸收更多预付资金并挪用转移;通过恶意注销登记方式规避债务或行政监管,使原法定代表人“套现走人”;一夜之间关门歇业,由“职业闭店人”接手消费者投诉、各类诉讼等事项。

秦鹏博进一步分析,“职业闭店人”现象或将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职业闭店人”作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可能被卷入预付式服务合同、房屋租赁合同、劳动争议等民事诉讼中,因无法偿还债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甚至因其违法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虚假破产罪、妨害清算罪等,被追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一些“职业闭店人”在接盘后,通过股权转让、资产处置、抵押等方式,从金融机构套取大量款项后直接闭店,导致金融机构债权无法实现,极易形成坏账、呆账,又会对金融管理秩序造成一定的破坏。

从源头阻断“职业闭店”乱象

“职业闭店人”帮助“跑路”商家逃避法律责任的做法,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降低了消费者对预付消费模式的信任度。《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中备受关注的条款,将规范治理“职业闭店人”乱象。

记者从《实施办法》中看到,在监管力度方面,加大了对“职业闭店人”等乱象的监管力度,明确限制和撤销登记的措施,如《实施办法》第二十条明确,针对虚假注销登记逃避债务问题作出规定,有证据证明申请人通过变更法定代表人、股东、注册资本或者注销公司等方式,恶意转移财产、逃避债务或者规避行政处罚,可能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司登记机关依法不予办理相关登记或者备案,已经办理的予以撤销。此举将有助于遏制企业“金蝉脱壳”逃债躲罚行为。

《实施办法》还规定,公司存在名称不符合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相关规定,公司注册资本、股东出资期限及出资额明显异常且拒不调整,经营范围中属于在登记前依法须经批准的许可经营项目未获得批准,涉及虚假登记的直接责任人自登记被撤销之日起三年内再次申请登记等情形的,公司登记机关不予办理相关登记或者备案。

多方合力共筑“防火墙”

《实施办法》的出台,被视作对“职业闭店人”监管规制的重要突破,从源头上限制了“职业闭店人”逃避债务的空间。结合当前治理中存在的难题,受访专家进一步提出完善建议。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帅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沈腾说:“当前对‘职业闭店’违法行为的规制困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因其隐蔽性强,现行法律对‘恶意闭店’与‘正常市场退出’缺乏明确界定,司法实践中仍存在取证难、定性难、追责难;另一方面,违法手段不断翻新,给消费者维权带来难度。对此,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多方合力,共同构筑防范‘职业闭店人’的‘防火墙’。”

沈腾呼吁,不断加强预付式消费市场治理,共筑诚信商业生态。他建议,一方面,设立专门的第三方账户监管机制。对预付费市场进行日常监管和风险评估,减少商家跑路对消费者造成的风险和损失;另一方面,构建司法与行政联动机制。地方司法机关要与市场监管、公安、税务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联合追查商家违法行为。同时,将违法商家及责任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其高消费、融资和经营活动。

沈腾强调,针对目前预付式消费纠纷增长趋势,可以考虑在部分法院试点设立专门法庭,集中处理预付式消费相关案件,提高审判效率。同时,对涉及消费者债权的案件,提高强制执行流程,加快消费者资金返还进度。

秦鹏博认为,应进一步探索设立预付费机构股东、法定代表人变更向消费者公示或提示的机制,以增强信息透明度,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他建议,通过立法明确相关犯罪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同时,公安机关应有效甄别并依法严厉打击“职业闭店人”及其相关犯罪行为。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