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刘中全 通讯员 郑遵桥
“为辖区企业与群众构筑起坚固的金融纠纷‘防护网’,国际合作示范区法庭勇挑重担,通过聚焦多方联动,精心搭建起‘系统治’平台,将无讼社区考核巧妙嵌入纠纷疏导的关键环节,力求从根源上化解矛盾,维护金融秩序稳定。”近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朴香子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满怀信心地阐述法庭建设工作思路。
珲春市法院国际合作示范区人民法庭所处区域经济活跃,下辖1个街道、2个镇、1个乡和珲春示范区,汇聚了200多家海产品加工产业与贸易企业。2024年1月至8月,国际合作示范区法庭新收借款合同纠纷425件,同比下降超20%;办结案件383件,平均审理天数仅23.5天,案件无一发改;诉前化解235件,调解成功分流率高达61.32%,司法确认案件86件,在纠纷前端预防与诉中化解方面成效显著,为辖区金融环境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健全“源头防”体系 领航矛盾化解
在珲春市国际合作示范区,吉林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因扩大生产规模,向当地一家银行申请了大额贷款。然而,市场风云变幻,药物原材料供应短缺,致使药业公司经营陷入困境,无力按时偿还贷款本息。
国际示范区法庭在接受案件之时,便迅速采取行动,主动担当起矛盾协调的核心角色,第一时间联合金融监管部门、政府招商部门及相关企业代表,共同投身调解工作。国际示范区法庭庭长王晶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审判经验,与金融监管部门一同对药业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且细致的梳理,进一步深入剖析还款难的根本原因。政府招商部门在法庭的协调下,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为药业公司寻觅新的供应商与合作契机,助力其改善经营状况。
在法庭的努力协调下,银行与药业公司最终达成新的还款协议。银行依据药业公司实际情况,适当延长还款期限并调整还款计划,有效缓解了企业短期内的还款压力。同时,药业公司承诺经营状况好转之后,将尽快足额偿还剩余贷款。
“正是法庭主导的联调共治模式,成功化解了这起金融借款纠纷,既避免了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又助力药业公司渡过难关,维持正常运营,从源头上大幅降低了纠纷进入诉讼程序的可能性。”王晶感慨地说。
搭建“系统治”平台 凝聚解纷合力
“太感谢法官的耐心劝导了,要是没有法官的帮助,我的店肯定开不下去,更还不上所欠的款项了。”个体工商户张某对国际示范区法庭副庭长余小雪满怀感激地说。
张某为扩大店铺经营,与某金融机构签订经营贷款合同。但因周边商圈业态调整,大量客流被分流,店铺经营状况急转直下,无力按时偿还贷款。该金融机构多次催收无果后,向法院提起诉讼。张某败诉后,仍未按期还款。按照履行债务催告通知制度要求,国际示范区法庭执行团队迅速向张某送达《履行债务催告通知书》,详细释明当事人自动履行义务的期限、金钱给付的金额和方式、强制执行方式以及不履行的法律后果。
法庭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与沟通桥梁的作用,积极推动张某与该金融机构展开诚挚协商。最终,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双方共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分期还款计划。该计划既充分考量了张某店铺的实际经营状况与未来发展潜力,又全面保障了该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有利于解决问题。
“通过法庭牵头的多方联动,成功避免这起案件进入执行程序,不仅合理优化了司法资源配置,更有力强化了当事人的诚信意识,让其深刻认识到信用在商业活动中的关键价值,为打造优质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强劲动力。”余小雪表示。
优化“终端解”模式 创新服务路径
“你好,现就你诉被告王某某借款合同一案进行调查……”王晶正通过网络庭审与原告樊某某进行线上调查。
这起借款合同纠纷案中,樊某某称,王某某向其借款购买玉米种子,约定一年后春耕前归还本金及利息。然而,春耕已至,经多次催告,王某某仍未还款,樊某某无奈提起诉讼。
考虑当事人往返法院耗时费力,且案件审理可能影响春耕进程,法庭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引入网络庭审模式。这一举措极大地方便了身在珲春市马川子乡的樊某某与王某某参与庭审。
庭审结束后,樊某某感慨道:“春耕时节,一出门就耽误种庄稼,这个网络庭审太贴心了,解了燃眉之急。我没出乡就见到了法官,还把诉求反馈给法官,网络庭审真的太方便了!”
“法庭积极探索并推行网络庭审,切实解决了当事人的实际困难。以往法官进行法庭调查、调解,当事人来一趟法院往往要花费三四个小时,极为不便。现在通过网络庭审,可能10分钟就能完成关键环节,法庭调查、证人出庭等都能高效实现,十分便利。看到人民群众省事,我们也由衷地感到高兴。”王晶说。
“国际示范区法庭将持续深化‘三聚焦’举措,进一步强化法庭在金融纠纷化解中的核心引领作用,不断完善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与各方联动协作,积极探索更多便捷高效解纷路径,以更优质、更贴心的司法服务,助力辖区金融秩序稳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绘就更亮丽的金融解纷‘枫’景。”朴香子对记者说道。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