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章宁旦
图为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沈丙友
2024年11月,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后召开的首次全国刑事检察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部署,为高质效推进刑事检察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也赋予了更重责任。近年来,广东省东莞市检察机关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价值追求融入刑事检察工作的全过程与各环节,切实担负起追诉犯罪、维护稳定、保障人权、守护公正的职责使命。对于高质效推进刑事检察工作面对的挑战、采取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效,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东莞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沈丙友。
本刊记者:在高质效推进刑事检察工作中,东莞市检察机关面临哪些挑战?
沈丙友:加快推动新时代刑事检察工作提质增效,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准刑事检察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而精准破题。
首先,挑战来自理念的转变。2023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提出要让“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如何让这一理念真正转化为全体检察人员的自觉行动,在办案过程中系统把握并一体落实实体、程序以及效果要求,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个刑事案件及其每一个环节,切实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其次,挑战来源于人案之间的张力。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重在“高质效”,难在“每一个”,基础和着力点也在“每一个”。无论是重罪案件还是轻罪案件,都要高质效地把实体、程序、效果的要求一体落到实处,以更多可感受、能体验的方式,让当事人、周边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就在眼前。然而,司法资源是有限的,加之现代刑事诉讼程序在不断地完善和严密,人案之间的张力不断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刑事办案过程中如何统筹好效率与公正,通过刑事个案的高质效办理促进刑事检察整体高质效,提出了更高要求。
最后,挑战还来源于轻罪治理的时代新课题。近年来,我国犯罪结构和形态发生重大变化,重罪案件大幅下降、轻微犯罪大幅上升。但是轻罪案件的附随后果与重罪案件却几乎无异,现有的治理模式难以有效区分罪责层次,处理不当容易积累社会矛盾。因此,积极适应犯罪结构变化,探索改进轻罪案件办理,将是检察机关长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本刊记者:面对挑战,东莞市检察机关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沈丙友:为实现“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目标,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进一步提出了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法律事实中准确把握实质法律关系,善于从具体法律条文中深刻领悟法治精神,善于在法理情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公平正义的“三个善于”理念。对东莞检察机关来说,推进刑事检察工作高质效就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准确把握“三个善于”并贯穿于办案的始终。
首先,要夯实证据基础、找准实质关系,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法律事实中准确把握实质法律关系。证据是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和把握实质法律关系的前提,我们持续完善刑事指控体系,贯彻证据裁判原则,推动“让证据说话、以法律为凭”成为司法共识,并推动证明方式由“平铺罗列式”向“节点立体化”转变。实质法律关系对于案件的定性处理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紧紧围绕证据“穿透式”审查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准确厘清犯罪模式、犯罪数额等核心事实焦点,进而作出实质判断和认定。
其次,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与时俱进,善于从具体法律条文中深刻领悟法治精神。在法律规定不明确、不具体时,要坚持正确的解释方向,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厚植党的执政基础出发,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更高要求出发,运用科学的解释方法,在法律文本射程范围内作出最契合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解释。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要更加注重与时俱进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法治精神内涵,让检察履职更契合时代发展的法治需求。
最后,要坚持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善于在法理情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公平正义。法理情的有机统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新时代司法公平正义的题中之义。法理情的有机统一本质上就是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从政治效果上来看,要高站位、宽视野,与大局同频共振;从法律效果上来看,要罪名认定准确、量刑适当、程序规范合法;从社会效果上来看,要站稳人民立场,与朴素价值观合拍,同法治建设相向而行。
本刊记者:在“三个善于”理念的引领下,东莞市检察机关的刑事检察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沈丙友:处在新时代刑事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关键期,东莞检察机关坚持实践导向,深刻把握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的新理念、新思路、新部署,依法全面履行刑事检察职能,形成了系列“东莞经验”。
首先,通过树立“加减乘除”理念引领高质效发展。以尽责履职做“加法”,在传统监督办案的基础上拉长“工作链”,推动刑事案件办理质效全流程提升。例如,东莞检察机关起诉了涉案金额达1.16亿元的“假香水”案,在严惩制假、售假环节的同时,引导公安机关深挖产品包装、原材料供应等上游犯罪,以对产、供、销犯罪的全链条打击,实现对创新创造的全方位保护。以源头治理做“减法”,积极应对犯罪结构变化新形势,持续加强轻罪治理。东莞检察机关持续加强醉驾治理,通过三年的持续努力,2024年审查起诉的醉驾案件较2022年下降51.6%。我们还积极借鉴醉驾治理经验加强对盗窃犯罪治理,实现2024年盗窃案件原始警情较上一年下降24.5%,有效从源头上减少犯罪发生。以数字赋能做“乘法”,通过大数据带动履职效果的几何级增长。东莞检察机关自主研发“另案处理”法律监督模型,至今已将15000余涉案人员纳入系统管理,超1500人受到应有的司法处理,极大提升了案件漏罪漏诉的监督成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为七个“数字刑检重点模型”之一并在全国推广,是广东唯一入选模型。以从严治检做“除法”,树立“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公信”的理念,加强重点环节的制约监督,给检察权“加把锁”,逐渐除去检察环节错案的发生和检察官被围猎的风险。
其次,通过大力提升干警的能力来实现高质效发展。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东莞市委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东莞市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实施方案》,确保东莞检察事业、司法办案始终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创新发展。以专业建设为基础,积极开展业务竞赛,组织开展“优秀公诉人特训营”,并联合市总工会举办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营造创优争先氛围。以人才建设为驱动,持续优化人才梯队,组织14位取得全国、全省检察业务“标兵”以上称号的干警召开“成长与成才”座谈会,谋划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青年人才的梯队建设。出台《刑事检察人才计划》,选拔确定35名刑事检察人才和35名刑事检察后备人才,并按照《刑事检察人才“结对共建”培养方案》进行“一对一”结对共建,推动人才“聚木成林”。
最后,通过不断完善机制建设来巩固高质效发展。深化检察一体化工作机制,通过融合履职推动高质效办案,践行“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机制。“瞻前顾后”即在审查逮捕前,便对本案入罪可能性进行研判,引导侦查机关进行捕前预判;逮捕后按照可诉性标准,继续引导侦查机关补充证据,实现诉的要求。在2024年广东省十佳侦查活动监督案例评选中,东莞有2例案例成功入选。“左顾右盼”即在办案中不局限于部门、个人职责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将发现和移送监督线索、司法救助线索等与其他业务条线工作紧密关联的事项作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司法救助工作中,实行在案件全流程开展救助线索排查,2024年共办理司法救助案件607件,为637名困难当事人送去377万元“救急款”“暖心钱”。
新时代新征程,东莞市检察机关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实践导向“三个导向”,保持攻坚克难的干劲,持续提升刑事检察工作质效,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