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挖掘客家文化精髓 高效化解矛盾纠纷

广东紫金法院以“四把钥匙”巧解“千千结”

2025-03-06 16:30:57 来源:法治参考 -标准+

本刊记者 章宁旦 通讯员 叶芊秀

冲煮擂茶“融化”矛盾双方对立情绪、巧用饶让文化解开当事人心结、“说事团”坐到群众家门口听民意凝共识、在客家赶集日“摆摊”普法也解纷……这些是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人民法院近年来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创新打造的工作方法。

紫金县旧称“永安县”,是客家人聚居地。近年来,紫金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将永安客家文化融入司法审判工作,逐步形成以“客家擂茶调解法”“饶让调解法”“禾坪说事”“法律赶圩”四大工作方法为特色的“和文化”品牌。2022年以来,该院龙窝法庭、蓝塘法庭、柏埔法庭利用各特色调解法调解案件1542件,调解成功率达85%。

2022年,紫金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称号。2024年12月,紫金法院文化建设经验做法在广东全省法院政治工作会议上获推介。

矛盾在“擂茶”中消解

“来来来,先喝一碗擂茶,咱们再慢慢聊。”在龙窝法庭“客家擂茶调解室”,黄远青法官正熟练地引导双方当事人将茶叶、花生、芝麻等食材放入擂钵,用擂杵慢慢研磨,再加入开水冲煮。一碗温热的擂茶下肚,双方当事人的情绪已由对立转为和缓。

这是一起购销合同纠纷案。林某向罗某购买猪饲料,前后共欠罗某饲料款66158元。后经罗某多次催收,林某仍未偿还,罗某遂向紫金法院提起诉讼。龙窝法庭受理此案后,承办法官黄远青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由于双方各执一词,案件处于胶着状态。为更好化解矛盾,黄远青邀请双方到擂茶桌上进行调解。在热气腾腾的擂茶“熏陶”下,双方的僵持态度被浓郁的茶香“融化”,在和缓的气氛中,法官通过释法说理,最终促成二人达成和解。

“喝着茶就把纠纷解决了,这样的场景在我们法庭已是一种常态。”黄远青告诉记者,擂茶是客家地区的地道美食,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烹制与品味擂茶的过程,有助于缓和气氛、增进感情,消除矛盾双方对立情绪。

据了解,紫金县是“中国蝉茶之乡”,茶叶种植面积达8.5万亩。该县至今还保留着客家擂茶的古朴习俗,宾朋相聚、婚嫁宴请,擂茶都不可或缺。根据擂茶民俗文化特点,龙窝法庭总结提炼出“客家擂茶调解法”。

客家擂茶文化具有“和谐”“礼仪”“孝亲”三个元素,法庭将其运用到案件调解工作中,从中归纳出解纷三步骤:一是在“擂茶”过程中消除矛盾双方对立情绪;二是在“话茶”过程中引导当事人通过话语交流拉近距离;三是在“品茶”过程中释法析理、回应诉求、促进和解。

心结在“饶让”中解开

走进紫城镇饶让巷,一块黑色的石碑映入眼帘,碑刻文字向人们讲述了这条巷子的历史典故。

清朝嘉庆年间,紫金县籍的中宪大夫刘名载在任职期间,收到族人寄书求援,称邻居江家与他们争建祠堂的地界,刘名载在复信中抄录了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告诫族人要顾全大局、谦让乡里。刘氏族人接信后主动将地界退后三尺,江家人得知后也将地界退后三尺。时人便将两姓祠堂间的巷道称为“饶让巷”,后人称之为紫金版“六尺巷”。

“饶让一词在我们客家话中是谦让的意思,我院基于饶让巷的历史背景,创设了饶让调解法。”紫金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院以客家饶让文化“谦、和、礼、让、合、孝”为核心,将“和文化”理念与司法审判工作有机结合,通过“聊、劝、让、和”四个步骤,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2021年,某村委会对村内危旧楼房开展“三清三拆整治工作”,黄某受雇到该村参与清拆工作。其间,黄某不慎从高处摔下,导致腰椎骨折,随后被送医治疗,黄某因此共花费32万余元,但某村委会未赔偿其损失,黄某遂诉至紫金法院。

承办法官钟金香与柏埔法庭庭长彭新文本着“能调即调”原则,组织双方沟通协商。调解过程中,黄某坚称自己是工伤,村委会应承担主要责任,村委会则认为黄某在工作中存在过错,应自行担责。钟金香与彭新文结合案情释法说理,并引入客家饶让文化核心内涵,引导当事人传承“谦和礼让”精神。最终双方同意各退一步,各承担50%的责任。

“我们有时候也会带当事人实地走访饶让巷,帮助当事人沉浸式领悟历史典故背后‘谦和礼让’精神。”彭新文表示,客家饶让文化所蕴含的内涵容易引起当事人共鸣,这种情况下,法官只要把“法理”讲清、把“事理”讲明、把“情理”讲透,当事人大多会接受调解结果。

共识在“禾坪”中形成

“老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2022年9月,在凤安镇某村刘某家门口,刘某和李某在“评理说事团”的劝解和见证下,解开心结,握手言和。

原来,刘某和李某是邻居,因山林地界问题产生矛盾。刘某认为李某搭建的建筑物占用了其林地,两人为此多次发生激烈冲突。凤安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曾组织双方调解,但李某以林地界限有异议为由,不同意调解,刘某便提起了诉讼。

“如果通过庭审裁决,必然会加剧双方及家庭成员的对立情绪,不利于邻里和谐。”蓝塘法庭庭长邓初源了解案情后,决定采用“禾坪说事+驻镇法官+驻村法律顾问”调解模式,组成“评理说事团”,同时邀请村干部及乡贤等人一起到当事人的“禾坪”座谈。说事团成员以县林业局对涉案林地的现场确认为依据,以多年邻里情为切入点,耐心劝导双方以和为贵,最终取得各方共识,促成刘某撤回起诉。

“禾坪”在河源客家人地区是指家门口的空地,当地老百姓茶余饭后习惯于在禾坪闲坐、拉家常。紫金法院以此为灵感来源,借助驻镇法官、驻村法律顾问、县人大代表、村民代表等多元力量,组成“评理说事团”,携手走进禾坪,以座谈交流形式将“话筒”交给群众,在司法工作中凝聚共识,共商解决之道。

此外,各村(居)委会还通过“禾坪说事”平台于每个月初收集统计好群众的法律诉求、矛盾纠纷,形成清单交给镇综治中心,再由镇综治中心分发给驻镇法官与村(居)法律顾问,形成“村(居)委-镇综治中心-驻镇法官”的工作闭环,进一步强化“服务平台搭建在一线、诉讼服务延伸在一线、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

“村里很多家长里短都是小矛盾,说开了就没什么事,很多纠纷都不用签调解协议。”龙窝法庭党支部书记邓建兴表示,“禾坪说事”使得大量矛盾纠纷“能进禾坪不上公堂,能在村组不到县乡”。

素养在“圩日”中提升

“法官,老黄家的牛经常到我家茶山踩踏,我要是打伤他的牛会不会违法?”“请问,父母去世了,我能继承他们的宅基地吗?”……

在龙窝镇街道农贸市场,龙窝法庭的干警刚把摊子支好,就围过来不少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咨询法律问题。有的群众还相约到现场请求化解矛盾纠纷。当天是“赴圩日”,龙窝法庭联合当地综治维稳中心、司法所等单位开展“法律赴圩”法治宣传活动。对于群众的各种诉求,干警们耐心地一一给予回应。

据了解,客家人习惯于把镇街称为“圩”,把赶集日称为“圩日”,紫金法院充分汲取客家地区独特的集市民俗文化,利用圩日人流量大的特点,常态化开展“法律赴圩”活动,通过现场答疑、现场解纷、发放宣传册等形式,打消群众法律疑惑、增强群众法治观念,让法治宣传、化解纠纷成为生动的法治教材、文化教材。

“开展法律赴圩,旨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纷用法、维权靠法的社会氛围,不断提升群众法律素养。”紫金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2022年以来,紫金法院开展各类特色法治宣传活动60余次,向社会群众发放普法宣传册子10000余份。其中“法律赴圩”获评广东省国家机关优秀普法工作项目。

通过打造“四把钥匙”,创建特色“和文化”品牌,紫金法院有效推动诉讼案件数量下降。2022年,该院“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得分排名全国并列第一。通过推进矛盾纠纷减量工程,2023年民商事一审收案数同比下降10.42%、2024年民商事一审收案数同比下降6.69%,实现连续三年稳步下降。推动“万人成讼率”纳入平安建设考评工作,2023年全县民商事案件万人成讼率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13个镇万人成讼率实现下降。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