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罗莎莎
图为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部门正在研讨构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
为深入推进数字检察战略赋能新时代法律监督,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检察机关持之以恒抓实抓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研发与应用,坚持上下一体、横向联动,统筹推进法律监督模型的转化构建、异地推广、全面应用和治理延伸。
截至目前,全市两级检察机关共研发监督模型78个,其中19个已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模型管理平台上架,同步开展7次“数字+业务”监督联合专项,集中研判线索35批次,办理案件2300余件。
夯实基座
数字检察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工程,真正将“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工作机制运用到实践中,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思维的转变,涉及业务、技术、数据、组织、机制等多方面的协同与整合。
近年来,苏州市检察机关坚持全市“一盘棋”思路,将数字检察战略作为一号工程,统筹推进数字赋能法律监督、检察办案、检务管理能力体系建设,逐步探索形成“市院统筹提升基础,基层院错位各展所长”的数字检察市域模式。
苏州市检察院制发《苏州市人民检察院数字检察建设三年规划》,布局“1+3+6+N”整体框架,明确数字检察发展思路及建设体系。建成全市共享共用的数字监督平台,实现了“图、文、音、像”4类人工智能能力图谱覆盖,支持8类数据处理,面向全市两级院提供全市统一、集中的数据资源池、数据治理通道和分析研判工具。
两级检察机关均设立数字检察办公室(以下简称数字办)实体化运行,以“专班+专组+专项”的形式搭建“业务+技术”双轮驱动的工作平台。
纵向上,苏州市检察院数字办联合业务部门对建模思路实行双重审核,围绕监督领域、研判规则、技术转化等进行必要性与可行性把关;统筹管理全市数据、模型、线索,深度分析基层院特点,分类确定支持、鼓励、带动、帮扶等个性化指导策略,带头研究、深入指导模型构建。基层检察院数字办则重点对接业务办案一线,引导办案检察官在办案中同步关注监督问题普遍性,及时收集、整合模型创意和需求。
横向上,两级数字办都可以会同本院业务部门建立业务专组,共同筛选具备本地应用价值、解决地域治理难题、贴合业务工作重点的模型重点推进,同时还承担定期更新数据、分流推送线索、跟进研办进展等职责。
据了解,苏州市检察院还强化对两级检察机关的技术供给,在多模态解析技术基础上深度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力,为基层检察院提供全量卷宗信息检索、规范化要素信息提取、开放式要素信息抽取、公开数据批量抓取等全场景数据挖掘能力支持,助力数据清洗、线索发放,降低模型应用和推广门槛。
如针对张家港市检察院拟应用的“确认劳动关系补缴社保虚假诉讼、虚假仲裁类案监督模型”,苏州市检察院通过数字监督平台对全市72万余份民事裁判文书进行筛选过滤并提取要素,提供符合模型运行要求的数据要素4700余条。
务实管用
数字检察重在应用,“有数据”是重要前提,“用数据”则是关键所在。特别是对于基层一线,案多人少、案难人新等矛盾更为凸显,模型只有务实管用才能实现“最高性价比”。
司法实践中,由于破产程序与执行程序衔接不畅,导致部分企业被宣告破产后,未能及时删除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失信信息、解除限制消费措施,影响后续信用修复和重新经营。
相城区检察院通过对此类案件的共性分析总结,提请苏州市检察院构建“破产领域九大违法情形类案监督模型”,针对破产案件受理、审理和执行环节,实现全链条、全方位、深层次监督。
依托该模型,全市检察机关发出民事执行类案检察建议50余份,帮助近60名企业家撕下失信被执行人负面标签,重拾经营信心。模型被全国推广应用,共向600余家检察机关滚动输出线索2万余条。
虎丘区检察院深耕涉案困难群体的救助帮扶工作,构建“司法救助线索筛查与监督模型”,推动司法救助由“上门申请”向“主动问需”转变。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涉企刑事“挂案”专项清理行动,构建“涉企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监督模型”,排查清理17件涉企“挂案”。
记者了解到,苏州检察机关结合具体模型特点,实行“一模一策”定制化模型推广路径。将问题普遍、逻辑清晰、数据便捷、规则成熟的监督模型作为本市模型推广重点,细化支撑要素,建立经验输送、数据输送、技术输送、线索输送、案件输送等“五层阶推广法”,降低模型异地应用门槛。
近一年来,苏州检察机关已经为北京、上海、广东、山东、云南等多个省市提供“线索输送”服务。吴江区检察院“主体资格瑕疵监督模型”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数智共享监督应用平台上架,向青浦、嘉善等检察机关推送线索20余条。
两级联动
2022年,苏州市检察院梳理相关案件后发现,KTV、酒吧等场所存在多次违规接待未成年人的情况,有些甚至屡罚不改,但相关线索很难被及时发现。
为此,苏州市检察院发布“重点场所违规接待未成年人监督模型”创意,交由昆山市检察院试点构建应用。模型通过设置“酒吧、夜店、会所、KTV”等关键词筛查,与行政处罚数据碰撞比对,筛查存在疑点的线索。
此前,昆山市检察院通过模型筛查出辖区内未处罚到位的问题场所线索5条,并移交至行业主管部门,后问题场所均被处罚。
目前,经健全完善的模型已在全市推广使用,累计输出待核线索3525条,锁定未处罚到位的场所线索400余条,两级检察机关据此共立案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57件。
为了统筹两级院协调发展,平衡规范管理与个性发展间的矛盾,苏州市检察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大数据法律监督工作的通知》等十多份指导性文件,对基层院组织保障、机制建设、举措优化等方面提出要求,为两级院提供实操指南。
通过试点联动破解模型应用僵局,依托“市院数字办统筹调度,业务部门协调推进,基层小专班跟进落实”模式,倍增整体架构合力,逐步探索形成评估、试点、总结、部署工作方法。
事前评估阶段,组织梳理上架模型清单,结合数据资源和业务需求征集应用意向,初步确定拟应用模型。试点推进阶段,选定1至2家基层院承担试点任务,全程跟进数据处理、线索分析、业务指导等支撑。总结经验阶段,试点成功后立即总结线索研判、监督成案等本地化应用经验供全市共用。全面部署阶段,组织部署专项监督,全面推送监督线索,形成“一点突破、全域共享”的规模效应。
不仅是昆山,太仓市检察院按照市检察院部署,积极应用“网络销售伪劣灭火器危害公共安全风险监督模型”排查问题线索,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整治。姑苏区检察院承担“伪造特种作业操作证危害生产安全监督模型”应用试点,通过模型筛查出线索,核查属实后立案调查,并推动住建等主管部门加强行业监管,开展建筑工地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保障施工安全。
苏州市检察院数字办联合公益诉讼部门在全市部署开展“伪劣消防灭火器危害公共安全”联合专项行动,全市检察机关依托监督模型共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29件,制发检察建议7件,移送公安、市场监管部门线索22条。
为进一步推动10家基层院融入数字赋能布局,苏州市检察院结合各基层院业务实践,通过定向输送、定向孵化、定向指导,深度培育基层院模型创意,以培训建模、跟班建模、帮助建模等方式,手把手指导基层院模型构建,确保模型上架全覆盖。截至目前,两级院共有19个监督模型在最高检平台上架。
延伸触角
当前,经济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社会治理问题更加多元,给检察监督带来的挑战也更大。模型是数字检察的工具和方式,治理才是本质和核心。
2023年4月,吴中区检察院接到“益心为公”志愿者反映,太湖沿岸某民宿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太湖。接到线索后,检察官通过实地踏勘、无人机航拍、水质快检等方式,发现太湖沿岸部分民宿确实存在将污水直排太湖、污水管道“跑冒滴漏”等问题。
经实地调查,该院了解到水务部门有“已办理排水许可证的民宿清单”,市场监管部门有“正在营业的民宿清单”,但二者并未打通信息互通渠道。若通过数据碰撞,将两者进行对比,那未办证却在排污的民宿岂不是“一目了然”?该院构建“水域周边餐饮违法排污大数据监督模型”,通过对1000余条信息的碰撞比对,精准锁定了“问题民宿”清单。
根据发现的问题,吴中区检察院对辖区民宿违法排污情况进行全面排查、系统整治,并携手太湖沿岸6个街道、行政机关,排查民宿934家,先后十余次到整改现场跟踪问效,督促146家进行整改。目前,已有295家完成排水许可、踏勘备案工作。
苏州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发现,社会治理难点、堵点多归结于机制不健全、信息不流通、手段不周全等客观因素。为有效解决根源问题,苏州市检察院通过规则前置、模型共享等方式会同其他执法司法机关进行模型共研共建,填堵管理漏洞,建立监督治理“共同体”。截至目前,全市检察机关联合消防、住建、税务、法院、交通运输等部门开展模型共建与联合应用12件次。
各基层检察院也以“数字检察战略”为指引,聚焦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持续加强与行政部门协作配合,积极探索“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的数字检察模式,充分发挥数字检察效能,实现源头治理和法律监督效果的显著提升。
张家港市检察院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助力下,成功办理了涉及生态环境、食品药品、交通出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多个民生领域的公益诉讼案件,推动了公益诉讼办案模式的质态演进。仅2024年,该院就应用各类模型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53件,办案量同比上涨78.5%。
常熟市检察院通过“噪声污染防治公益诉讼模型”,以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线索移送函等方式,督促相关部门依法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噪声污染、完善监管制度,有效守护群众的“安静权”。
下一步,苏州检察机关将持续坚持实战实用实效,找准数字检察融入大局、服务大局的切入点、着力点,以高质量模型研发应用赋能“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以数字检察创新实践助力提升法律监督质效。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