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曹天健 通讯员 刘启悦 石嵩
作为山东省青岛市重要的中心城区,市南区承接了优质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发展环境,无论是以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现代金融等产业塑成发展增长极,还是以高规格会议的承办为城市形象“代言”,这一区域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市南区政法队伍以护航高质量发展样板区为目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强法治力量,为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提供“市南方案”。
锻造过硬队伍
市南区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公检法”三长兼任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扩充调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兼任委员,将区民政局等作为常规列席单位。以区委政法委员会统筹协调能力的提升,增强区域政法队伍的凝聚力。
聚拢基层一线力量,市南区进一步形成“街道政法委员—区政法各单位”互评机制,并举办“政法争先 长安市南”评选活动,在辖区内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锤炼干部作风,发力专业化建设,市南区开展政治轮训、专题研修等活动,涵养理论功底,积蓄向上力量。党建引领,形成维系社会安定发展的强大合力。
近年来,市南区在国内一流高校、高水平政法类院校相继举办5期全区政法系统政治建设专题研修班,250余名政法干警参加培训;开展涉外法治建设同堂培训,政法干警、公职律师、涉外律师等70余人共学共进,培养一批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政法人才。
建体系、强队伍、蓄合力,在机制引领下,市南区两次获得“长安杯”殊荣,近三年每年零刑事发案天数累计均在百天以上。
护航高质量发展
青岛提出高质量招商引资,着力引进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优质项目以及企业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向高处看齐,与国际接轨,发挥开放优势深入链接国际资源。
近年来,市南区加速推进青岛中央法务区涉外法务区建设,推动青岛中央法务区总部、青岛国际商事法庭、青岛知识产权法庭、青岛涉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陆续入驻,涉外法务区阿联酋服务站、香港服务站相继揭牌,一批优质涉外法律服务资源汇聚市南区,推动经济体系深度融入国际市场。
聚焦当下企业发展提出的新需求,市南区法院打造专业化金融审判法庭,创新构建集诉前调解、立案、审判、执行为一体的“调立审执”一体化办案模式,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护航辖区金融业发展,助力优化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同时,青岛市公安局市南分局形成立体化知识产权高效反应机制,大幅提升防护效能,精准发力打击侵权犯罪行为,2024年成功破获多起案件,挽回巨额经济损失超亿元,将对企业权益的保护落到实处。
打通渠道,提升助企纾困的履职效率,市南区检察院开展“检察护企”“检护民生”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建立“企业家约见检察长”制度,开通服务企业“绿色通道”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检察担当。市南区法院持续开展“益企营商行”“小徐走金融”活动,帮助68家企业防范化解法律风险,为企业提供精准化司法服务。
推动平安建设
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也在转化为更具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的市民生活,维护社会安全,守望人民幸福,是城市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市南政法的不懈追求。
市南区30.01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常住人口48.66万人,社会安定牵动着无数人的幸福生活。让广大市民安居乐业,以更为舒展的姿态拥抱城市的发展成果,青岛市公安局市南分局围绕赋能立体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形成了“13515+警保联控+警民联防”街面“大巡环”和“社区巡逻队+5117名市南公安义警”社区“小巡环”,创推“社区民警在社区”工作制度,以社区警务为支撑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效能,构建流程简约、精准便捷的高效化为民服务体系,及时防范化解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平安市南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聚焦事故预防、拥堵治理、勤务改革、便民利企、法治公安、队伍建设六大核心任务,市南交警大队以精细化交通治理和更有力的路面管控措施,助力打造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夏季旅游旺季,有关部门创新勤务模式,紧盯群众反映突出问题,开展“畅安夏旅”系列护航行动,有效舒缓出行压力,切实提升出行幸福感。
回应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要求,市南区创新网格工作机制,通过“党员亮身份、网格亮承诺、群众亮困难”的方式打通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针对群众关注度高的事项,及时组织居民议事会,发挥网格员的“阵地前哨”作用,推动基层治理由“接诉即办、被动处理”向“未诉先办、主动治理”转变。
聚焦矛盾化解,市南区拓宽多元解决途径,以创新“枫润南和”特色品牌持续拓展“暖治理”内涵,推动区、街“一站式”矛调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成立备案42家行专调委会,涉及楼宇、园区、商圈运维等各个方面,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以普法之风浸润城市,市南区法学会将“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与省法学会“法治进校园”普法活动部署会工作要求相结合,推动更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走进校园、街道、社区等一线场景,联合市南区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对政务服务热线、“暖南诉办”接收到的高频法治类民生诉求进行法律问诊,以更为广泛的普法工作回应民生诉求。
以工作的深度成就城市的温度,以机制创新激励社会共建,赋予了具有市南人文特质和时代特征的“暖治理”模式更多内涵。近年来,市南区加强“暖治理”品牌的传承和延续,通过“365便民工坊”,“居民规划师”等创新成果,收集市民意见,解决了市民需求,激发了群众和市场主体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形成社会治理的互动式构建。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