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赵红旗 通讯员 王磊华 陈叙鸣
近日,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人民法院圆满化解一起因家暴引发的婚姻家庭纠纷案件。该案在审理过程中,因原告闫某的女儿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称“我的母亲一生都在被家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25年1月10日,许昌市建安区人民法院院长苏哲在谈及化解此案时,颇有感触地说:“根据《河南省反家庭暴力条例》的相关规定,法院迅速启动快速签发程序,为闫某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考虑被告曾对原告实施过家暴,我们在审理此类案件时非常重视,在保护好原告人身安全的基础上,依托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推动建立的反家暴协作机制,联合多方力量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化解双方矛盾,实现案结事了,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多方力量参与家事纠纷化解
1995年8月18日,闫某与曹某登记结婚,婚后生育两个女儿。双方因家庭问题多次产生矛盾纠纷。2023年9月4日夜晚,曹某与闫某又因家庭经济纠纷问题发生争执,曹某将闫某殴打致轻伤二级。曹某因此被追究刑事责任,建安区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其有期徒刑8个月。
2024年1月16日,闫某向建安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与曹某离婚,但因曹某在监狱服刑且拒绝参与庭审,闫某遂撤回离婚起诉。2024年8月8日,闫某再次向建安区法院起诉离婚。
“8月5日,曹某刑满释放后曾扬言要伤害我,导致我处于恐慌之中,影响正常生活,有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情形。曹某的言行对我造成了严重的人身损害及威胁。”闫某在诉讼请求中说。
案件审理期间,闫某与大女儿(网名“椰椰桃”)以“我的母亲一生都在被家暴”为题,将其父亲曹某殴打其母亲闫某的照片及威胁言论发布在网络上,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和讨论。
许昌市妇联等多部门对此案高度关注,主动走访双方所在的社区多方了解情况,并与闫某本人取得联系,协助其书写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并整理相关证据材料提交至建安区人民法院。
建安区人民法院于当日受理后,24小时内作出民事裁定,裁定禁止被申请人曹某对申请人闫某实施家庭暴力,禁止其骚扰、跟踪、接触闫某及其近亲属,禁止其进出闫某的住所。
“民事裁定书签发当天,干警就送达到双方当事人、妇联、公安机关及所在社区。干警向曹某送达时,向其明确告知了裁定内容、执行要求及法律后果,曹某表示会遵照执行。在向闫某送达时,其对法院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表示感谢。妇联、公安机关及所在社区人员也表示将依法协助法院执行好人身安全保护令。”苏哲说。
“本裁定自作出之日起6个月内有效。人身安全保护令失效前,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撤销、变更或者延长。被申请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生效之日起5日内向本院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裁定的执行。如曹某违反上述禁令,法院将依据反家庭暴力法规定,视情节轻重,处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建安区人民法院尚集法庭庭长杨会勇说。
合议庭经研究确定,第二次庭审时间为2024年11月15日。开庭前,妇联通过联系法律援助部门,为原告指派了援助律师,提前沟通案件情况,为调解纠纷做好基础工作。
案件第二次开庭结束后,原告、被告双方一致同意离婚,但在财产问题上仍有纠纷。为尽快化解纠纷,法院组织双方进行了5个小时的调解,双方意见趋于一致,同时现场联系原告、被告双方的婚生女参与调解工作,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原告、被告双方均同意离婚,婚生女由原告抚养,拆迁安置房由原告居住一大套,被告居住一小套,今后互不干涉。当天晚上,双方在调解笔录上签字确认,法院依法出具调解书,并现场向原告、被告双方送达,案件最终以调解的方式结案。
人身安全保护令发布快速高效
“该案件的圆满化解,体现了建安区人民法院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保护力度,在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中,与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民政、基层群众组织、妇联组织等建立的协作沟通,不仅明确向社会宣告每个人的人身安全不容侵犯,体现出法律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为受害者提供了法律支持和救济,避免造成更大程度的伤害,减少家庭暴力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助力社会和谐与稳定。”许昌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评价道。
“全市两级法院高度重视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合理、适时运用,增强‘刚性’,灵活采取依职权调查取证等措施,加大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保护力度。在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中,法院通过与各相关部门建立的协作机制,形成有效执行的合力,对严重侵害妇女权益的侵权案件或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案件,做到24小时内出具民事裁定书,快速高效地为遭受侵害的家庭成员第一时间提供司法保护。”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周志刚说。
据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孙志强介绍,近年来,全市两级法院积极探索发挥人身安全保护令在反家暴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打造畅通快立、快审、快结、快执通道,为家暴受害者筑起防护隔离墙。
在许昌市妇联相关负责人看来,在应对涉家暴离婚案件中,采用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方式,将事后惩罚施暴者转变为事先保护受害者。
“人身安全保护令值得提倡,有必要引入家庭暴力的预防体系中。”孙志强表示,许昌市两级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将个案审理与普法预防相结合,积极为申请人提供法律援助,并且在审理阶段主动通过释明方式,告知潜在受害人关于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法定权利,提示当事人在遭受家庭暴力时,要及时求助并留存相关证据,同时对潜在施暴方给予预防性告诫与警示,最大限度激活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制度功能。
“部分家暴受害者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家丑不可外扬’,虽然受到了严重的家庭暴力伤害,但仍然羞于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公权力对此类受害人的保护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加害者往往通过口头警告的方式加以阻止,通常是在家庭暴力上升为刑事案件时,才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与数目庞大的家庭暴力受害群体相比,人身安全保护令在签发与执行上显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孙志强坦言。
“现实中,还有一些家暴受害者不知道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存在,或者是不了解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条件和流程,因此在寻求法律救济时无所适从。”孙志强说,为了让家暴受害者能积极主动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并推动人身安全保护令签发后的顺利执行,法院、公安、妇联等有关部门正不断加大关于反家暴和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宣传,尤其是在社区、街道、乡镇、村落等,通过座谈、宣讲等方式,提升群众的反家暴法律意识,引导家暴受害者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通过普法活动号召人民群众共同抵制家庭暴力行为,对身边的家暴受害者施以援手,让反家暴理念深入人心。
多项机制建起法治保护屏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昌市中院根据家庭暴力发现机制、证据收集机制等推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与许昌市妇联联合下发《关于建立健全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合作机制的通知》,与民政、公安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强化对相关组织和团体的法律和业务培训,将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工作前移,形成有效工作合力,精准靶向解决家庭暴力受害人寻求司法救助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同时,许昌中院与妇联等相关单位建立互通会商制度,定期召开工作联席会议,通报相关情况,适时发布涉家庭暴力等典型案例,为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提供指引和示范,形成联防联治工作格局。
在推动建立健全各部门协同的反家暴工作体系上,许昌中院联合妇联、教育、民政、司法行政等相关单位构建履职协作机制,合力做实家庭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目前,许昌市已建立发现报告、联防联动、信息共享、舆情应对等反家暴工作机制,建立家庭暴力受害人心理辅导、法律服务、临时庇护、就学帮助、就业指导等综合救助服务机制,形成各有关单位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反家暴工作的合力。
“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等政法机关通过建立健全家庭暴力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和发布机制,开展以案释法和警示教育工作。”许昌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全市将预防家庭暴力工作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建立专案专档、分级预警机制,积极开展反家庭暴力法治宣传教育,排查上报家庭暴力隐患,化解家庭矛盾纠纷。同时,司法行政机关积极选聘法律、心理、社会工作等领域的专家、实务工作者、妇女联合会工作人员等充实到人民调解员队伍中,依法调解家庭纠纷,预防和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对不履行反家暴工作职责的相关部门和单位,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政法机关依法支持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促使各相关单位有效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