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淑秋 王莹
审结全国首起涉钓鱼岛海域发生的船舶碰撞案,发布全国首份涉台海事审判白皮书,4起涉台案件获评“全国海事审判典型案例”等国家级典型案例,“涉台海事审判机制创新”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台办评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等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
202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打造大陆涉台司法服务优选地,为台胞台企参与两岸融合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2023年以来,厦门海事法院立足区位及专门法院独特优势,针对涉台海事案件证据认证繁琐、台湾地区司法辅助机构参与难、两岸海事司法交流缺失等影响解纷效果的痛点难点,从专业审判、司法服务、司法调研三方面入手,持续深化“审判+服务+调研”三位一体涉台司法工作机制改革,积极打造涉台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
截至2024年11月,厦门海事法院共受理各类涉台海事案件712件,标的金额超16亿元。
创新专业审判 增进司法认同
在一起涉台涉外共同海损纠纷中,厦门海事法院于全国法院中首次直接采信台湾地区共同海损理算机构协助作出的理算报告,从个案上认可台湾地区鉴定评估等机构参与海事审判活动。
相较于同类型案件,此案鉴定评估周期约降低三分之一,审理期限缩短近两个月,专业技术支持及审判质量效率明显提高,有效提升了案件审理质效。
“本案境外当事人在有其他管辖选择的情况下,主动选择中国法院管辖,体现了厦门海事法院打造涉外海事争端解决优选地的初步成效。”集美大学海洋文化和法律学院副教授郑贤宇说。
据了解,在以往涉台海事纠纷的审判实践中,司法辅助机构一般均为大陆鉴定评估机构,在台湾地区形成的证据需要经过两岸文书公证核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涉台海事审判效率。
为突破这一堵点,厦门海事法院对接台湾地区鉴定评估理算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等,推动形成汇聚涉台法律研究开放性资源共享平台,并在调研台湾地区司法辅助机构经营资质、参与诉讼活动经历等情况的基础上,探索台湾鉴定机构参与海事诉讼活动。
“针对掣肘涉台海事审判效率提升的诉讼实体及程序问题,我们着力‘微创新’,审理多个具有示范意义的精品案件,以高水平裁判吸引更多台湾地区当事人将纠纷交由厦门海事法院解决,有效提升‘涉台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影响力。”厦门海事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厦门海事法院积极行使管辖权,审结大陆首例涉台湾地区公法人海事案件,从司法裁判层面肯定与支持了两岸开展海洋治理协作的有益尝试,有力倡导和鼓励了两岸守护海洋生态的共同理念,填补了大陆法院对特殊涉台案件行使司法管辖权的空白。
在一起涉台船舶买卖合同纠纷案中,厦门海事法院还突破域外书证需要经过公证认证的传统做法,针对案涉金门岛附近海域倾覆船舶打捞、残骸清除、费用支付等关联法律事实,直接采信在台湾地区形成的私文书证,免除公证核验手续要求,简化证据公证核验手续。最终,该案被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维持原判,为探索涉台案件免除域外形成公文书证公证证明迈出坚实一步。
创新司法服务 凸显闽台优势
2023年11月9日,厦门海事法院联合厦门海事局等十余家单位及行业协会,共同成立福建省涉台海事纠纷解决中心,这也是大陆首个涉台海事纠纷解决中心。
针对船员权益、水上交通事故、沉船或碍航物打捞、各类海商合同、海上人身损害赔偿、港口建设及作业以及涉台海上新业态等方面的纠纷,福建省涉台海事纠纷解决中心充分发挥行政、审判、仲裁、行业、调解组织及相关专家队伍作用,为台胞台企提供海事法律咨询、公益法律宣讲、纠纷解决调处等法律服务,切实将涉台海事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目前,福建省涉台海事纠纷解决中心的兼职调解员队伍扩充至38人,其中含台胞15人,已处置涉台咨询、纠纷42件,为台胞台企定分止争减时、降费,并获评“厦门市综合改革试点第一批全国首创事项”。
“当前,涉台海事纠纷多元化解的需求十分旺盛,但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未得到有效整合,整体性及协同性不足,各类治理力量合力发挥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涉台海事纠纷解纷效率的提升和台湾同胞的司法获得感。”厦门海事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厦门海事法院创新司法服务,以高标准供给惠及两岸诉讼主体,通过完善涉台海事纠纷多元解纷体系,有效降低解纷成本,提升解纷效率,彰显厦门作为“涉台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的独特优势。
在一起涉台海上人身伤害责任纠纷案的审理过程中,厦门海事法院依法确定台胞陪审员参与本案审理,并依托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启动先行调解机制。在台胞陪审员的全程参与下,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了分期支付赔偿款项、附条件解除船舶限制的和解方案,握手言和。
在涉台审判中运用台胞陪审机制,融入台胞元素,为各方当事人尽快摆脱讼累,依法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的做法,是厦门海事法院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司法36条惠台措施”的一个成功范例。该院充分发挥全国海事法院首创的台胞海事陪审员、调解员机制、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等制度,聘请台胞为特邀台胞调解员,委托台胞特邀调解员参与涉台纠纷调解,探索推进台胞有序参与司法,他们发挥“润滑剂”“指南针”的作用,参与审理各类涉台案件200多件,成功调解100余件,调解撤诉率达65%,有力地推动了纠纷解决。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厦门海事法院打破就案办案传统理念,注重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
在审理一起涉外涉台新类型涉海航运金融纠纷中,厦门海事法院注重平衡对善意第三人利益和银行对外金融信用保护,根据欺诈例外原则,及时裁定中止支付信用证,避免某厦门国企近5000万元损失,同时在程序案件中一并解决实体纷争,最终促成双方和解。
此外,厦门海事法院注重以理促和,以情促融,快速调处台企派遣至大陆远洋渔业公司的165名东南亚船员220余万元薪酬的纠纷,彰显了便捷、灵活和高效的解纷优势。
创新司法调研 提供智力支撑
在2024年8月召开的海峡两岸司法实务研讨会上,厦门海事法院结合其完成的调研报告,与台湾地区法律学者及实务专家现场交流,分享了该院针对海运欺诈的认定标准,通过研讨明晰信用证欺诈例外的审查原则和认定标准,助力信用证实务规范,从源头上减少纠纷的经验,为全国法院涉台案件审理中遇到的法律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我们坚持需求导向,强化问题意识,注重精学深研,依托专业化研究机构平台,从个案审理中提炼具有指导意义的裁判规则,加强司法调研成果的创新转化。”厦门海事法院相关负责人说。
厦门海事法院打破船舶扣押仅审查扣押申请、不通知被申请人的惯例,抓住班轮运输的规律及特征,在全国首创“班轮扣押预告”模式,避免简单裁定扣船导致班轮航行中断,批量引发新的贸易、航运系列纠纷,为进一步完善船舶扣押制度提供新样本。
近年来,厦门海事法院创新设立专业化两岸司法研究机构,注重提升海事法官调研能力,为涉台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在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思明示范区,厦门海事法院与厦门大学法学院、台湾研究院联合成立全国首个两岸专业化海事司法研究机构——两岸海事司法研究中心,实现司法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深度融合。该院还筹建“两岸海事司法大数据平台”、筹办两岸海事司法专题学术研讨会,为从事两岸海事法律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等人员提供相互学习交流、共同研讨的学术平台,进一步提升涉台海事司法专业化水平。
将前沿学术力量与丰富的审判资源相结合,厦门海事法院培养了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兼具审判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经验的涉台法治人才。据了解,该院涉台审判庭有6人次获评“人民法院海事审判工作成绩突出个人”“福建省审判业务专家”“全省法院涉台司法工作先进个人”“全省法院调研人才”。
同时,厦门海事法院还充分发挥在涉海法律实践领域的优势,在涉台审判庭设立“台青实习基地”,为台籍学生开展实践学习活动提供平台、场所及硬件设施,指派专业海事法官进行业务指导,有效提升了海事司法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