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由心而治”试点见成效 建议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2025-02-06 16:22:14 来源:法治参考 -标准+

本刊记者 徐明皎

家门口就有心理服务室,居民可以在这里诉说自己的烦恼苦闷,如今已成为很多社区的“标配”。

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养老机构……近年来,试点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覆盖面逐步扩大,心理健康服务触角不断延伸,服务内容更加贴近百姓需求。

受访专家表示,社会心理服务已成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方式。

塑造平和社会心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快速变化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和挑战,个体和群体对社会心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凸显。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张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注重群体的心理变化规律,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运用,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群际融合,有益于培育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她看来,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着由“刚性治理”到“柔性治理”的挑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由心而治”为打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开拓了新思路。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能够有效缓解矛盾冲突,凝聚社会共识。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仅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更是一种社会治理体系。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童敏认为,社会心理服务“把基层社会的矛盾预防、调处、化解以及‘理性平和’的积极社会心态营造融入体制机制建设中”,是心理健康服务的升级,成为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社会心理服务是牢牢紧扣‘民心’主题的一项新时代特色工程。”张莉表示,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治理的其他体系分工协作、相辅相成,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国家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

多地开展试点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方案》,通过试点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2019年以来,试点在全国多地开展,积累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探索经验。

建立普惠式心理健康服务站点。山西省临汾市全市17个县(市、区)1702个综治中心全部挂牌成立心理咨询服务室,2112个村建立了心理服务室;1282所中小学校、8所特教学校、5所高等院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及重点行业领域全覆盖。青岛市城阳区实现各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与同级综治中心、网格中心、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五位一体”规范运转,为群众提供普惠式心理服务。

试点还为社会心理服务参与社会治理提出方案。河南省西平县提出“社会心理服务+”理念,出台系列“社会心理服务+”(社会心理服务+党的建设、信访稳定、矛盾化解、乡村治理等)工作细则,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到网格化管理、矛盾纠纷化解、重点人员管理等工作中去。建立“红”“黄”“绿”三色三级管理防护机制,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开创社会治理新局面。甘肃省嘉峪关市创新“社会心理服务+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融合模式,心理服务室、网格员开展“驻点咨询+上门服务”,为留守老年人,流动、留守和困境儿童、孤儿,残疾人及其家属等群体提供便捷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过程转化为理顺群众情绪、增强群众认同的过程。

试点地区还打造社会心理服务品牌。青岛市城阳区打造“一城阳光,幸福家园”心理服务品牌。实行“一街道一品牌”“一部门一品牌”,总结形成城阳街道“幸福动车组”、流亭街道“流·听心声”、教体“三全心育”、工会“惠心向阳”等服务品牌。对重点人群提供精细服务,打造自闭症儿童“星语心愿”、孕产妇“快乐妈妈”、老年人“暖心晚霞”、低保对象“小桔灯”、残疾人“点亮微心愿”等心理服务工作品牌。

2024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成立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工作组,评估试点工作情况,总结各地典型做法和试点经验。

建议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如何进一步提升社会心理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备受业内人士关注。

张莉建议,广泛动员社会主体,综合调动多方心理服务资源,形成“在服务中成长,在成长中服务”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

她提出,要强化政府在该项工作中统筹布局、政策支持、宣传引导等方面的职责,落实“党政领导、卫健委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组织架构。此外,还要重视基层社区在社会心理体系建设的中坚和基础力量,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等基层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本土化优势。张莉还建议引导公众之间主动开展心理帮扶互助,一方面建立对社会心理服务的正确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避免其语言或行为对他人造成心理刺激或伤害。

童敏建议,加强社会心理服务领域的政社合作、政企合作,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充分运用社会专业资源赋能社会心理服务。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