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黑龙江构建涉外法律服务新格局

2025-02-06 16:19:57 来源:法治参考 -标准+

本刊记者 张冲

近年来,黑龙江省司法厅深度解放思想,统筹普法、调解、律师、公证、法援、仲裁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持续提升“涉外法律服务”品牌矩阵,为建好建强国家向北开放新高地,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注入法治新动能,护航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在2024年5月16日至21日举办的第八届中国-俄罗斯博览会与第三十三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上,黑龙江省律师协会与黑龙江省商贸促进会、海南省哈尔滨商会、10家律所和10家企业分别签订《法律服务框架协议》。

黑龙江省律协秘书长张旭告诉本刊记者,2022年以来,省律师协会6次组织14名律师参加国内外涉外法治研修交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存在风险等8个方面组织调研,形成30余篇理论研究和实务指导成果。

此外,省律协还编印《中俄常用知识百问百答》《常用民商事合同示范文本》《涉外行政规范性文件》(中俄文版),初步形成了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主体,立足龙江对外发展的律师参与涉外法治实践理论指导脉络。黑龙江共有8名律师入选司法部“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名单”,有13名律师入选全国律师协会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库,有262名律师受聘东北亚国际仲裁中心,有168名既具备外语沟通能力又掌握法律专业知识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加入自贸区人才库,为律师行业涉外队伍增添新鲜血液,基本满足规模型涉外法治服务需求。

近年来,黑龙江省律师协会始终把服务涉外法治作为重要工作放在主要位置,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拓展涉外公证法律服务

2024年,我国某企业在进口俄罗斯液化石油气、煤炭、天然气的过程中,因物流运输、车辆准入登记、外籍人员信息等环节译文不完整无法顺利通关。

绥芬河公证处主动作为,相继为俄罗斯联邦车辆登记证、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准运证出具译文与原文相符的公证文书537件,为两国贸易往来合作企业签署协议出具公证书19件,为营造优良国际化营商环境提供了优质的公证服务。

近年来,黑龙江充分利用对俄边境口岸城市的地域优势,从加强对俄公证业务合作入手,多角度、多渠道探索拓展涉外公证法律服务工作。目前,黑龙江省共有执业公证机构104家,其中具有涉外资格的为80家,占比达76.9%,执业公证员397人,其中具有涉外资格的为247人,占比达62.2%。

2016年,黑龙江公证开启了跨国互联互通、深化交流合作模式,省公证协会与俄罗斯阿穆尔州公证协会签订了《相互提供法律援助协议书》,中国在俄罗斯境内设立的首家国际法律综合体在布拉戈维申斯克正式揭牌运行,为中俄两国公民提供公证法律服务。2023年,俄罗斯阿穆尔州公证协会等9个州(区)的公证协会负责人再次到访黑龙江,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合作。

为积极发挥涉外公证在对外经贸合作中的法律“通行证”作用,黑龙江省公证协会大力推进“一件事一次办”“一类事一站办”。目前全省已有10家公证机构被司法部、外交部联合授予海外远程视频公证试点资格,建立了海外远程视频公证合作办理机制,如今的黑龙江公证从“偏远末梢”变身“服务前沿”。

黑龙江省司法厅公共法律服务二处处长夏彬彬告诉记者,2024年全省共办理涉外公证166791件,大部分为涉外民事类公证,公证服务种类实现全覆盖,其中高频办理的涉外公证事项包括证书类公证61970件,亲属关系公证28177件,无犯罪记录公证13882件,婚姻状况公证11567件,充分满足群众和企业的涉外公证服务需求。

为涉外企业开展法治体检

2023年夏天,12岁的俄罗斯籍女孩夏娃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绥芬河法援窗口,用稚嫩清澈的声音陈述自己的遭遇。夏娃系俄籍女子与中国籍男子的非婚生子女,为了追索抚养费,母女二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法援中心。绥芬河法律援助中心结合口岸城市实际,本着应援尽援、权利对等的原则,对俄罗斯在绥公民积极提供援助工作。在法援律师和法官的共同协调下,双方达成和解。中国籍父亲每年给夏娃2万元抚养费,并定期看望夏娃。

牡丹江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一科科长刘智说:“对于我们来说,这只是一件普通的法援案件,但对于夏娃来说,也许是她人生的一次转折。”

针对边境口岸现实法律服务需求,黑龙江省司法厅在印发的《全省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中,着重考虑加大自贸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口岸城市涉外法律服务能力建设。在哈尔滨、黑河、牡丹江自贸片区开辟涉外法律服务绿色通道,省司法厅指导黑河、密山、绥芬河、东宁、穆棱等口岸城市设立涉外法律服务工作站;牡丹江市对俄合作法律服务中心在驻符拉迪沃斯托克办事处设立工作组;孙吴、逊克、爱辉区设立涉外法律服务工作点。

省司法厅吸收实体平台工作人员组成法律服务专家团队,根据不同地区涉外法律服务需求,开展独具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进企业 送服务 促发展”专场活动。全省通过组织涉外法律服务专场座谈会、深入企业体检问诊、征集意见等方式,为300余家涉外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合同审查、疑难法律风险研判等服务。

为有效应对快速增长的涉外法律需求,2024年初,黑龙江省“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优选24名熟悉国际贸易、精通多语种的优秀律师组成专门团队,在线提供365天“7×24小时”涉外法律服务,目前已累计解答涉外法律咨询312件。

打造涉外仲裁样板

哈尔滨仲裁委员会成立于1996年,是哈尔滨地区唯一审理民商事纠纷的仲裁机构,现有仲裁员631名,其中50名来自境外,覆盖了俄罗斯、韩国、日本、美国、英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

哈尔滨市仲裁委副主任王金涛告诉记者,2017年至今,哈尔滨市仲裁委员会受理具有涉外因素的案件共计31件,标的额近30亿元人民币,案件类型包括买卖合同纠纷、金融合同纠纷等,当事人涉及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决策部署,2022年6月,东北亚国际仲裁中心正式成立,落址哈尔滨市仲裁委。

作为中俄博览会(哈洽会)配套活动,2019年、2021年和2023年,哈尔滨仲裁委员会成功举办三届仲裁国际法律服务论坛,邀请来自俄罗斯等11个国家60余位专家学者开设12个讨论单元,全球22个国家累计30余万人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参会。论坛期间,哈尔滨仲裁委员会分别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6家仲裁机构、商会签订合作协议;与国内知识产权、金融、科技等领域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为了打造专业化涉外团队,黑龙江省司法厅建立了首批由33名专家组成的黑龙江省涉外法律服务专家库,联合省商务厅、省贸促会、省发改委、省国资委、省外事办、省委台办、省工商联举办两期涉外法律实务大讲堂,为各地机关干部和涉外企业5000余人提供培训,引导全省企业、公民在“走出去”过程中强化规则意识。

同时,省司法厅会同省教育厅、黑龙江大学共建东北亚国际仲裁学院,发挥黑龙江大学俄语、相关小语种及法学等传统学科优势,建立与国际仲裁中心相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率先启动理论和实践导师培养模式,建成国内一流标准的东北亚仲裁学院模拟仲裁庭,在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设立了海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黑龙江大学与国内具有丰富涉外法律实务经验的四家仲裁机构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打造涉外仲裁“产、学、研、用”一体的龙江样板。

设立涉外纠纷调解室

商事调解是近年来新兴的纠纷解决方式,在化解国际经贸领域纠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尚未有对商事调解的统一规范,商事调解存在组织设立难、调解员无准入标准等问题,制约了调解事业的发展。

黑龙江省司法厅副厅长刘勇告诉记者,为破解这些难题,进一步完善调解法规体系,自2020年起,省司法厅开始大胆探索调解地方立法工作。2023年11月2日,黑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全票通过了《黑龙江省调解条例》,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部全面规范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司法调解的地方性法规,为推进调解工作特别是涉外调解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省司法厅依托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建立“调解研究中心”,开展国内外调解理论与实务研究,承接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行政调解制度研究》。组建全省涉外调解人才库,首批选聘来自俄罗斯、越南、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律服务机构的专家学者47人,涉外调解专业力量明显增强。

目前,哈尔滨市、黑河市、绥芬河市分别在三个自由贸易片区建立哈尔滨市民商事调解中心、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片区商事调解中心、黑龙江自贸区绥芬河片区中俄商事调解中心三个涉外商事调解组织。在此基础上,由哈尔滨市民商事调解中心发起,与另外两家涉外商事调解组织共同签署框架合作协议,组建全省“商事调解联盟”,并对符合条件的商事调解组织开放签署,不断扩大联盟成员范围,推动实现全省商事调解信息互通、跨区域资源共享,合力化解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目前全省13个市(地)根据需要,共设立涉外纠纷调解工作室23个。近3年来,全省共调解涉外商事纠纷21件,涉及金额4300余万元。

建设法治文化教育基地

为推进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省司法厅印发《2024年“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清单》,对宣传涉外法律法规等普法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相关部门普法责任,定期督导落实。

省司法厅、省普法办、省律协、黑河市司法局联合编印了《中国公民赴俄罗斯常用法律知识手册》《俄罗斯人在黑河法律法规指南》和《外国人在华停留温馨提示》《海外中国公民文明举止指南》等中俄文对照书籍和宣传单。

东宁市聚合法治文化元素,在三岔口边境镇村建设了东宁市三语(汉语、俄语、朝鲜族语)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切实提升涉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同江市、抚远市在中俄商贸法律服务中心、涉外法律服务窗口开辟“绿色通道”,及时为辖区内对俄边贸及入驻企业提供涉外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密山市在口岸旅检出境通道设立了涉外法律宣传服务工作站,提供涉外法律宣传、咨询等业务。

黑龙江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郭红梅告诉记者,为发挥好普法服务保障亚冬会积极作用,省普法办以“护航亚冬 法治同行”为主题,组织开展系列法治宣传活动,实现法治宣传和文化旅游、体育发展互促双赢。哈尔滨市专门聘请英语和俄语翻译,入驻中央大街管理处、冰雪大世界游客服务中心、太阳岛雪博会游客服务中心,积极拓展普法宣传工作。齐齐哈尔市针对外事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开办“外事课堂”,组织必备工作技能培训。牡丹江市积极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与牡丹江师范学院沟通联系,建立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培训基地,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培育平台,同时,培育一批专业化涉外法律宣传人员。佳木斯市结合涉外法治宣传工作需求,进一步整合法律服务资源,积极建设正规化法律服务队伍。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