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焦艳
劳动法作为我国首部全面且系统地规范劳动关系的根本性法律,为我国劳动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演变,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现行劳动法的部分制度条款已显现出滞后性,如何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成为新课题。就此,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院长、教授肖竹,请她从专家视角探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应对新业态挑战的劳动法律制度建议。同时,肖竹还就劳动法学教育的现况与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建议。
本刊记者:30年前劳动法的颁布,对社会起到的积极影响及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肖竹:劳动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在我国劳动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首先,劳动法将劳动力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和需求表达为法律条文,把劳动权益及其保护作为重要的立法目标,为我国劳动法治设置了框架,对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安全卫生、休息休假等制度进行了设计,为劳动法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劳动法与后续劳动立法的内容存在紧密的关联性,是劳动法体系化的基础,固化了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市场化方向、确立了倾斜保护和社会保护的价值取向、展现了劳动法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基本框架。最后,劳动法奠定我国劳动立法的基本基调,影响我国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法律体系格局,不区分企业所有制性质,统一进行制度安排,并对劳动力资源市场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予以系统关注。
本刊记者: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劳动制度正面临着哪些新问题?
肖竹:劳动法制定的特殊时代背景决定其主要以大型工业企业中的劳动者进行制度设计。在这种生产模式中,劳动者按照规律作息时间,统一上下班,进入工厂遵守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接受用人单位严格管理进行有组织的生产。
数字时代到来后,互联网可以穿越时空进行沟通联络,极大降低了劳动供需匹配的交易成本,社会化生产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开展而不局限于特定工厂内部,劳动者更自主、用工更灵活的远程劳动、平台劳动、碎片化的小微劳动等大量出现。这集中体现在劳动关系认定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凸显,工资、工时、休息休假等劳动基准权利适配需具体考虑不同用工场景的特殊性,集体性劳动权利的真正实现需要构建符合数字平台等用工特点的法律主体、集体协商与民主管理规则等。
本刊记者: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尤其是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为代表的灵活就业群体日益壮大,如何探索并构建适应这一群体的新型劳动制度?
肖竹:对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其权益维护的立法应尽快提上日程,从而改变当前政策运行刚性不足、无法提供裁判依据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应解决好以下问题:
首先,立法上需明晰新就业形态用工的劳动关系甄别与认定规则。随着企业用工方式和劳动者就业形态的不断变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绕不开劳动关系认定这一根本问题,应当根据用工事实和劳动管理程度,综合考虑劳动者对工作时间及工作量的自主决定程度等因素依法审慎认定劳动关系。
其次,明确不完全劳动关系的属性。为实现对新就业形态用工关系的分类调整,相关部门通过政策性文件在劳动关系、民事关系之外,引入“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但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的用工形态,一般将其称为“不完全劳动关系”。目前,对于“不完全劳动关系”存在法律关系属性未达成共识,有“独立的用工关系类型”“特殊的劳动关系类型”和“特殊的民事关系类型”三种代表性观点,需要在学术研究上尽快取得共识。
再次,在立法上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保护体系。未来立法随着技术与用工方式的不断发展变化,对新就业形态中不同情形下劳动者的劳动基准性权利、(劳动)合同性权利、建会入会、集体协商与民主管理权利以及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在进一步廓清法律关系与权利配置的理论基础上,分层分类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保护体系。
最后,需要尽早明确和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立法路径和立法实践,可以借鉴域外对新业态用工进行行业性、职业性单独立法的思路,也可以考虑针对新就业形态用工建立整体性规范,或者将其作为基本劳动标准立法中的单独章节予以规定。无论哪种路径,其基本思路均应在我国劳动法立法体系中进行系统性规范与制度设计。
本刊记者:数字化发展对劳动法的影响是全面和深刻的,未来劳动法学教育将走向何处?
肖竹:基于数字化发展对劳动法的影响和挑战,未来劳动法学教育要应时代发展需求,使法学教育更加贴合实践。一是加强劳动法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学术研究跟上数字时代,特别是需要紧密跟踪对新就业形态、算法、人工智能等重要问题的劳动法理论与制度研究的进展,将最新的理论与制度发展带进课堂,实现教学相长;二是加大劳动法实践教学力度,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形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法院等劳动法实务部门的合作,适应数字时代发展深化产学研政协同合作育人模式;三是开展前瞻性的育人实践,与业界劳动法AI大模型研发机构合作,在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环节植入大模型,成为AI大模型的使用者和训练者,以此了解和参与劳动法AI大模型的发展,从而提早适应未来劳动法AI大模型给劳动法实务可能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