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赵翎
图为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赵翎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制度体系日臻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逐步健全、未成年人保护社会力量更加充实。但从司法实践来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全国法院共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3178件,判处未成年人罪犯98426人,占同期全部刑事罪犯的2%至2.5%。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所以,全方位构筑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既是政治任务,也是法治必要,已迫在眉睫。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全方位多层次、全链条多维度构筑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共同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一是做实家庭保护,筑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防线。教养不当、监管缺失、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睦等因素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制、放任、忽视、威信四种类型,而威信型的父母能给予温暖和敏感回应,子女出现问题的概率最小。在实践中,还存在大量不履行监护责任的情况,如单亲家庭、家庭不和睦或父母因繁忙无暇照顾的子女、留守儿童、流浪乞讨儿童,在缺乏监管后容易受不良同伴影响,监护人不能察觉,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研究表明,稳定、安全、相互支持的家庭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极为重要。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施与其预防犯罪的制度目标,差距还很大,需进一步走深走实,需要在司法机关的《家庭教育指导令》的督促下发挥实质作用。
二是做实学校保护,守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阵地。学校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强化学校的预防作用,对阻断未成年人犯罪路径至关重要。国内外犯罪行为溯源研究发现,学业失败、同伴拒绝、接触反社会群体等均是诱导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风险因素,教师在这些风险的消除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将师风师德与教学水平并重,进一步提升教师法治教育水平和化解矛盾能力,从源头上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倾向的滋生。
三是做实社会保护,培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机土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污染均会成为违法犯罪的培育土壤。自然环境被污染导致儿童智力发育受到重大影响。相关研究发现,2岁以下婴幼儿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最活跃时期,接触重金属铅铬锰等神经毒素,均会导致大脑损伤,从而导致青春期和成年期具有攻击性和暴力倾向。社会环境中的贫穷、学前教育和课后照管不当等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贫穷虽不必然导致犯罪,但贫穷导致资源匮乏,伴随营养不良、居住环境不安全、家庭破裂、子女被歧视等。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和课后看管对儿童认知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安全的环境都大有裨益。所以,需要从社会各个层面优化和改善环境。司法机关通过打击污染犯罪,净化自然环境,惩治“黄、赌、毒”“盗、抢、骗”“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等违法行为净化社会环境,制止恶劣环境对未成年人的不当影响,培育健康、安全的成长土壤,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风险。
四是做实网络保护,扎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无形空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2%,网络在给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侵害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人民法院要依法严惩利用网络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犯罪。针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不良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泄露、有害短视频等危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要依法严格追究责任,精准开展法治教育;针对未成年人网络风险认知不足、易受侵害的问题,普及辨别、防范、应对网络侵害的知识,指导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筑牢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火墙”。
五是做实政府保护,发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导作用。政府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力量,在推动跨部门协作机制的建立,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等众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和风险,提供人、财、物和制度支撑。在政府的主导下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融入,包括非营利组织、企业、志愿者团体以及广大群众等,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支持、平台搭建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各界在家庭和睦、未成年人教育、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环境安全等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效应。
六是做实司法保护,夯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坚固堡垒。司法作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需要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部门加强合作、密切配合,开展源头治理,防范不良诱因对未成年人形成影响,全力构筑全链条的司法预防体系。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将持续致力凝聚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的广泛共识,创新法治教育方式、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深化判后追踪帮扶等,竭力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风险和诱因,努力构筑全链条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法治蓝天。
作者系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