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推进高水平涉外法治建设护航高质量发展

2024-12-23 10:31:59 来源:法治参考 -标准+

文 | 黄爱武 贾佳

2023年11月,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涉外法治建设进行集体学习。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设立专章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强涉外法治建设”,进一步彰显法治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作用和当前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按照中央部署,在上海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的指导下,浦东新区坚持在涉外法治建设工作领域试制度、探新路,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和更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浦东涉外法治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发挥改革创新优势,以涉外法治制度建设助力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坚持法治保障先行,强化涉外领域立法保障,把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效举措和成熟经验及时转化为法律制度,持续释放中央立法授权制度红利。围绕提升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水平,在金融、航运船舶、生物医药、文化产业等领域制定了一批“浦东新区法规和管理措施”,为市场主体更好参与国际经贸合作与竞争提供支撑:包括破解融资租赁离岸发展难点的“融资租赁发展若干规定”;允许重点生物医药企业开展“两头在外”保税维修业务的“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规定”;为提升浦东国际航运服务水平,首创国际航行船舶药械供应补给保障的规定;创新文物临时进出境制度的“文物艺术品交易若干规定”等。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进出口通关便利、知识产权、商业秘密保护等方面实施了一批创新举措,着力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首创CCC免办证明便捷通道创新监管举措,提升企业进口效率;制定商业秘密涉外保护指南,助力企业强化国际竞争和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国家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浦东分中心和海外服务站,完善多层面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聚焦提升浦东法律服务业全球竞争力和话语权,在国际商事调解、涉外法治研究等领域推出了一批试点探索,为制度化解决当前发展瓶颈:出台“促进商事调解若干规定”,建立集调解、仲裁、诉讼于一体的“一站式”国际商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推动公证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公证互认互信等跨境协作;发挥涉外智库作用,聘用熟悉国际规则的境外法律专家担任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外籍法律咨询专家和立法专家库成员。

二是加强科学统筹谋划,以涉外法治建设功能布局推动浦东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围绕涉外法律服务主体集聚,在陆家嘴区域加快集聚一大批高端涉外法律服务的头部机构;围绕涉外法律服务功能布局,在世博区域重点吸引了一批境内外仲裁争议解决机构,聚焦国际商事、航运海事、知识产权、金融投资等领域开展涉外业务。同时,加速浦东国际法律服务园建设;围绕涉外法律服务高效供给,在浦东海外人士集聚的陆家嘴、花木、金桥、张江等国际社区,开展涉外法治系列主题活动,为境外人士提供更优质的涉外法律服务。同时,推出移民融入服务全覆盖和外籍人士办事便利包系列举措,营造更优化的宜居宜业宜商环境;围绕涉外法治建设凸显国际视野,在大型跨国公司、国际人才社区探索设立一批区政府立法联系点、基层法治观察点,聘请各专业领域境外人士担任法治观察员,“全方位、零距离”参与涉外法治建设。

三是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战略,网聚天下法治英才参与浦东涉外法治建设。依托浦东国际人才政策综合优势,切实围绕“引、育、用”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涉外法治人才队伍蓬勃发展、不断壮大。以“引”为先:制定出台首个面向法律服务人才的政策性文件《浦东新区关于促进法律服务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在仲裁、公证、司法鉴定和商事调解等领域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法律服务人才。通过制度型开放,持续开展法律服务业涉外领域创新试点,探索论证浦东律所与港澳律所开展合伙联营试点、中国籍外国律师特许执业和律所特殊合伙人制度创新,用制度创新为浦东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以“育”为本:鼓励法律服务人才参加境内外专业培训和高层次法学学历学位教育培训,组织选送律师、调解员赴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新加坡调解中心等培训。开展涉外法治双月培训讲座,聚焦“国际仲裁、国际碳交易、国际供应链合规、海外投资合规”等涉外法治前沿主题对全区法律服务从业人员轮训。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签署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基地协议。搭建涉外仲裁人才培育基地,组建浦东国际仲裁实务培训班,强化国际仲裁人才储备。以“用”为要:打通“学研用”融合链条,建立法学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首批发布6个科研课题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法学博士后,3家律所获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入驻单位;推出法律服务业“国际化”发展行动,支持法律服务机构组团“出海设点”,组建首批浦东“一带一路”法律专业服务团,全面护航企业“走出去”;全国首创律师到法治实务部门担任法务助理等。

涉外法治工作的经验与挑战

浦东新区推动涉外法治建设实践与探索“一直在路上”。在推进工作中收获了一些经验体会:一是坚持法治自信,坚定党领导涉外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二是坚持服务大局,始终要聚焦于更好服务保障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推动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大局;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及时回应、满足包括海外居民在内的人民群众和各类经营主体涉外法治需求;四是坚持系统观念,切实围绕涉外法治建设,推动整体谋划、协同推进、重点突破,加大各条线、各环节统筹协调力度;五是坚持全球视野,深刻把握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定位,全面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虽然取得了一些工作成效,但对标中央、上海市委工作要求和浦东引领区应当发挥的示范引领作用上还有不小差距;虽然实现了一系列创新突破,但对标国际一流城市涉外法治话语权、影响力,对应人民群众的现实期盼和经营主体的各类诉求,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虽然创立了不少制度机制,但对照实践中的瓶颈障碍和现实挑战,还需进一步凝聚涉外法治建设合力。

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的着力点

一是努力在服务更高质量发展创新上下功夫。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立足全面依法治区工作职能,统筹区域内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育等领域工作机制,强化各类涉外经营主体的权益维护,助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浦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是努力在保障更高水平改革开放上下功夫。全面聚焦“一带一路”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使命,持续以引领区建设、综改试点、自贸试验区建设等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国家战略任务为牵引,用足用好中央立法授权,及时把涉外法治领域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深化涉外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完善涉外法治工作体系。

三是努力在推动更高能级法律服务上下功夫。深入推进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依托浦东国际法律服务园,招引培育集聚一批高能级法律服务机构,提升浦东涉外法律服务能级和显示度,为国内企业“跨境出海”、公民“走出去”、海外人才“留下来”提供专业性、全方位、精准化的法治保障。同时,进一步探索完善国际商事仲裁和调解制度,丰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有效路径,努力将浦东打造成国际商事争端多元化解决的优选地。

四是努力在集聚更高素质法治人才上下功夫。完善“学、研、习”一体化协同育才机制,加快引育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事务的法治人才队伍,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不断激发浦东涉外法律服务业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同时,不断完善海外人才在浦东工作和生活便利的法治服务举措和配套政策保障。

五是努力在开展更高品质法治宣传上下功夫。进一步丰富新形势下涉外法治宣传的内涵与形式,充分结合浦东特点与实际,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涉外法治话语体系,寓宣传于服务之中,进一步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彰显上海及浦东法治领域改革的新实践。

浦东新区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入推进涉外法治建设既是浦东的职责使命,更是改革发展所需。未来,浦东新区将持续推进涉外法治建设工作,锚定目标任务,加大探索创新,努力为上海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为浦东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改革开放提供更加有力的涉外法治保障。

作者分别系上海市浦东新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浦东新区司法局依法治区秘书处副处长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