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科
近年来,矛盾纠纷在乡村的数量和程度有明显的增长势头,公安机关如何化解乡村矛盾纠纷,成为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课题。
目前,社会治安形势依然错综复杂,矛盾纠纷升级成恶性案事件的风险依然严峻,公安机关在矛盾纠纷的预防与化解中承担“靠前居中”的核心角色。如何预防和化解乡村地区矛盾纠纷,成为公安工作的重点研究方向。
乡村矛盾纠纷现状
为化解乡村矛盾纠纷,笔者剖析乡村矛盾纠纷的特点及成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体量大。以重庆市永川区公安局萱花路派出所为例,2023年全年辖区内接报警的矛盾纠纷1637起,其中乡村矛盾纠纷1441起,占比达88%。这一数据明确表明乡村矛盾纠纷在总量上的显著占比,凸显出乡村矛盾纠纷数量之多。其中,民间纠纷575起,占比为40%;家庭纠纷108起,占比为7.5%;经济纠纷81起,占比为5.6%;婚恋情感纠纷54起,占比为3.8%;相邻关系30起,占比为2%;其他类584起,占比为40.5%。这些数据展示了乡村矛盾纠纷的体量大,也反映出了当前乡村社会的主要矛盾纠纷为民事、家庭、情感和经济类。
二是不易化解。在乡村地区,由于集体土地制经济关系,邻里之间地缘接近,必然在土地、水源、农作物等方面产生联系,导致矛盾难以化解。同时,乡村地区的交往关系结构相对较为稳定,一旦发生矛盾就可能牵涉到祖祖辈辈,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妥善解决。
三是习惯私力解决。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地方习俗等因素的影响,许多矛盾纠纷往往通过私下解决,而非通过法律途径或相关机构进行调解处理。这种习惯私力解决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社会的互助和包容传统,但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容易让强势的一方占据主导地位、破坏矛盾纠纷解决公权力秩序,导致矛盾纠纷易升级、黑恶势力易滋生。
化解乡村矛盾纠纷的建议
解纷方式应与农村社会结构、文化相匹配。在农村社会中,社会关系相对较为密切,邻里之间往往有着长久的交往和互助关系。因此,在解纷方式选择上,可以借鉴传统的邻里调解机制,通过村民自治、村规民约的方式,让当事人通过邻里调解达成和解。这种方式既能充分尊重乡村社会的传统习惯,又能有效化解矛盾,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农村社会的文化特点也是解纷方式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在乡村社会中,文化传统、信仰观念对人们的行为和价值取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化解矛盾纠纷时,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文化差异,采取包容性的解决方式。例如,可以通过文化调解的方式,结合乡土文化和宗教信仰,引导当事人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达成和解,从而实现矛盾的化解。
融入不同偏好的解纷方式。在乡村矛盾纠纷的解决过程中,具体要考虑到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等。文化背景是影响农民偏好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农民对解纷方式有着不同的偏好。在一些较为传统的地区,农民可能更倾向于通过传统习俗解决纠纷。经济条件也会影响农民对解纷方式的偏好,经济地位较低的农民可能更倾向于通过非正规途径解决纠纷,他们觉得法律途径费时费力、成本较高;经济地位较高的农民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他们有能力支付相关费用,更加信任法律机构的公正和效力。
实现多种纠纷化解方式的有效衔接。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乡村矛盾纠纷的多样化成因,应当建立健全的纠纷解决机制。这包括加强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以便他们能够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建立起完善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机制,实现这些纠纷解决方式的有机衔接,形成“大调解格局”。通过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矛盾纠纷的特点和需求,有效化解乡村矛盾。
不断提升乡村法治保障建设。目前,针对乡村地区法治薄弱的现状,应当大力加强全国范围内的法治建设以助推矛盾纠纷解决。完善农村矛盾纠纷化解法律体系,建立健全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法律服务机构,增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司法系统要做好咨询记录和跟进工作。基于民族地区民族多样性的特点以及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乡村公共法律服务机构的设置要考虑多民族、多语言的特性,打破语言壁垒,采用双语纠纷解决机制。
推进便捷化解模式。“大数据+公正司法”应逐步融入矛盾纠纷化解中。各地司法机关定期通过大数据筛选矛盾纠纷较多的乡村,选拔部分工作人员、律师派驻到的乡村对村民提供日常的法律援助、指导,对矛盾纠纷进行及时的调解与沟通,对于不愿意通过调解解决纠纷的,要及时告知其要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各地司法机关也可设立解纷前端App,如重庆市公安局九龙坡分局创立的线上调解纠纷小程序,民警通过互联网即可在线上组织矛盾当事人进行及时对话和调解,解决了村民山高路远,解纷无门的问题。
展望未来,乡村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任重道远。我们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乡村社会的解纷方式,加强各方合作,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推动乡村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有效解决乡村矛盾纠纷。
作者单位:重庆市永川区公安局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