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关于内部制约监督视角下案件质量评查制度的调研

2024-11-20 10:18:44 来源:法治参考 -标准+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课题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促进司法公正”。近年来,检察机关为强化对检察权运行的内部制约监督,进行了检察官业绩考核、检务督察、司法责任认定及追究等一系列改革。案件质量是检察工作的生命线,提高案件质量是检察工作的永恒主题。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影响了案件评查工作的深入、全面推进,亟待研究解决。对此,笔者拟从内部制约监督视角对案件质量评查制度进行研究。

内涵探究:案件质量评查制度应然状态

司法机关案件质量评查是对已办结(诉讼程序终结)的案件质量进行评估;评估是一种价值判断,案件质量评查也是对司法案件办理效果的价值判断。案件办理和案件质量评查,从本质上都是要进行价值判断。案件质量评查要围绕案件办理的全过程、各环节和最终结果进行价值判断,要判断案件办理是否抓住案件的主要矛盾、是否正确适用法律条文、是否取得最佳效果——体现在“法理情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公平正义”。检察机关案件质量评查一般应从案件办理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三个维度进行评估。

一是案件办理的政治效果评估。案件质量评查应当从案件办理的政治效果维度进行评估,应当从服务保障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贯彻落实党的司法理念、司法政策等方面进行评估。

二是案件办理的法律效果评估。案件质量评查就是要从案件办理的法律效果对案件办理全过程、各环节进行评估。除了对案件本身办理的法律效果评估外,还要对其中的法律监督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对提出监督意见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提升被监督机关案件办理质量、促进司法公正、厚植司法公信和司法权威等方面的效果评估。

三是案件办理的社会效果评估。司法案件办理的社会效果评估,主要是从案件办理对社会的影响角度来讲,具体就是评估司法案件办理结果是否有力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是否得到一般社会公众满意、社会舆论是否积极正面、对社会价值观产生的引导是否积极正面等。

实践探索:案件质量评查制度实然状态

一是评查方式规范化不足。首先,案件管理部门在案件质量评查上统筹不足。案件管理部门人员仍未转变“管家式”服务和管理思维,将涉及案件质量、程序等方面的问题纳入监管范围,忽略管理工作的整体统筹。其次,业务部门存在思维定势。在实践中,检察官把对评查结果提出的个案问题的整改,错误理解为自我管理,忽略了自我检视和问题根源的深层次探析。最后,存在多头评查现象。评查主体多样化,必然会产生认识和评查标准的不同,从而出现评查结论多否定、多机关结论不一致问题,影响评查的效果。

二是评查标准实操性不强。目前,案件质量评查的首要依据是法律法规及《人民检察院案件质量评查工作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评查规定》)等规范性文件确定的“硬性”标准,评查人应以此规定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办案质量。《评查规定》明确地规定了证据、事实、程序、文书适用、法律效果等8个方面的评查标准,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案件质量评查要点指引(试行)》(以下简称《要点指引》)规定了优质案件、合格案件、瑕疵案件、不合格案件的通用指引及10种案件的专门指引。实践中,案件类型多样,同一类型案件事实和证据也千差万别,尤其在面对案件存在较大认识分歧时,评查时更要坚持具体案件具体分析。

三是案件质量评查结果运用衔接不畅。首先,部门间衔接机制不健全,奖优惩劣落实不到位。实践中,案件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评查,政工部门负责检察官考核,检务督察部门负责司法办案监督,多项职能多个部门牵头,缺乏衔接和制约机制。其次,案件质量评查结果应用导向不明,存在将案件质量事后评查等同于事后追责问题。在案件质量评查的后续结果通报中,实际上是依据评查结果直接对检察官进行变向通报“处罚”,造成案件评查导向“走歪走偏”,导致规范司法、提升质效的正向引导作用也无法发挥。最后,评查结果转化机制不健全,无法实现指导作用。目前,在结果转化为机制的进程中,对瑕疵案件及普遍性问题采取的只是个案纠正及承办人自我检视,要求的也是“立查立改”,部门内部未开展过集中检视和警示教育,也未针对案件评查出的类案问题。

困境破解:案件质量评查制度优化路径

明晰案件质量评查性质及原则,为高质效案件质量评查指明方向。由于案件质量评查兼具管理和监督的性质,所以在优化案件质量评查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评查的规范指引作用,达到统一执法司法尺度的效果,促进案件高质效办理,将个案质量评查上升为类案指引,将零散的问题转变为规范的指引,将案件质量的监管延伸至案件质量的服务参谋,将是改革背景下案件质量评查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同时,在履行监督职能时,应在充分尊重检察官独立办案的前提下,实现评查案件“案件化”办理,提升监督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具体而言,应坚持以下三大原则:一是坚持全面性原则。在评查内容上,要从案件办理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进行全面评估;要从案件的实体和程序两方面入手,对案件事实、证据材料、关键分歧点等进行全面审查,认定实体是否准确;也要对适用诉讼程序、办案流程等进行审查,认定程序适用是否规范。二是坚持管理与监督并重原则。既要重视重点案件、敏感案件的实质化评查工作,也要如办理案件一样评查案件,及时纠错。真正把个案评查与宏观指导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案件质量评查作用。三是坚持司法性原则。即要求如办理司法案件一样要求检察官具有亲历性、中立性和终身责任性。

细化标准和范围,为高质效案件质量评查奠定基础。一是统一案件质量评查规范,细化评查标准。《评查规定》对案件质量评查工作的标准和程序规定较为基础,各地检察机关可以根据本辖区案件办理工作特点制定三级检察机关统一的案件质量评查规范,尽可能细化、量化标准,最大程度实现评查工作的客观性,避免出现因标准不明确而产生的随意性认定和异议争议问题。同时,针对瑕疵案件适用标准,建议区分设立“一般瑕疵案件”和“重大瑕疵案件”两类,避免出现在部分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争议较大的疑难复杂案件之中,检察官已在办案中尽到了注意义务但仍出现符合瑕疵案件标准的情况。

二是建立一体化评查体系,完善案件质量评查的范围。建立三级检察机关“一体化”评查联动工作机制,突出评查效果。省级检察院主要是建立一体化评查机制,实现评查制度化;市级检察院建立一体化评查模式,将基层检察院重点评查案件上提一级,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评查人才库,每季度对各类重点案件进行常态化评查;基层检察院案管部门组织人员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一审公诉案件进行“三书比对”,经比对,起诉意见书、起诉书、判决书对案件定性、事实认定、量刑均一致的案件进行常规评查;对于“三书”存在不一致的案件,由案管部门组织检委会委员、业务骨干等进行重点评查。

三是构建数字化评查体系,探索研发智能化评查软件。检察业务应用系统2.0版设置了案件质量评查模块,应有效利用该评查模块,实现“线上+线下”双轨评查,对案件办理程序、案卡填录、文书线上生成、案件实体一体评查,强化对案件的全面管理,解决线下评查。对于检察业务应用系统已储存10年的办案数据,运用大数据进行比对、碰撞,对认罪认罚、诉判一致的案件实现自动评查,实现评查实质化。同时,需要研究制定案件质量评查的统计标准规范体系,为开展案件质量评查分析研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完善配套机制,为高质效案件质量评查提供保障。一是加强案件评查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评查组织者的案件管理部门,应探索建立评查人员管理和培育机制,采取动态管理模式,定期补充相应条线业务干警数量,确保评查结果的准确性。同时,每年对评查人才库成员进行履职综合评价。

二是规范司法责任追究机制。运用好评查结果通报,发挥对司法办案的警示和引导作用;运用好检委会制度,发挥检委会对司法办案整体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同时,建立健全案件办理容错机制,将司法责任落实到位,做到对政治责任、办案责任、监管责任、层级责任四大责任都能全面准确落实到位、追究到位。

三是完善案件质量评查结果运用衔接机制。一方面,建立制约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建立问题整改督办机制,确保整改的时效性;建立部门会商机制,发挥部门对司法办案和检察官的制约、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完善结果运用的衔接机制。采取即时评查即时兑现机制,发挥案件评查结果的正向激励和反向评价作用。同时,应定期开展案件质量专项监督和评查结果整改专项巡查,倒逼检察官提升履职能力、提高整改质效。

课题组成员:李伟茂、黑静洁、菊瑞平、史文鹏、杨程鹏、贾小奇、花静、马丽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