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徐明皎 李晓婕
没事儿就刷刷短视频,时不时在短视频平台发发自己拍的视频、照片,在网上和老友们互相留言点点赞……已成为当下很多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成为老年人了解时事新闻、与家人朋友交流、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渐长。短视频更是深受老年人喜爱。有调查表明,60岁以上的银发族短视频使用率超八成,“银发族”成为短视频平台一重要“新势力”。
老年人在短视频中找到了乐趣,子女却开始担心父母成为“网瘾一族”,影响身心健康。
“看到爸妈很多时候都在刷短视频,还对着屏幕直乐,对户外活动的兴趣也降低了。”“感觉他们花了太多时间在短视频上,担心他们被短视频‘带着走’,接受不正确的信息。”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子女担心父母“沉迷”短视频。
欣慰的是,据专家介绍,观看短视频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不过,平台的适老水平还需进一步优化,算法对老年人也不够友好,需多方主体各司其职共同构建良好的老年人网络生活。
短视频有助于提升老年人幸福感
记者了解发现,短视频不只是很多老年人打发空闲时间的“帮手”,也是老年人学习了解知识的“窗口”。
“没事儿的时候看一看,视频中有好些内容呢。”家在陕西的焦先生今年68岁,他对本刊记者表示,抽空刷短视频是他的一大乐趣。
焦先生的老伴梁女士也经常观看短视频:“平时我喜欢听国学文化节目,还看一些中老年的视频,比如做饭、照顾老人的。”“有的视频给我带来了喜悦和生活上的帮助。”
《从线上到线下:老年人短视频使用与线下社会参与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一方面,短视频App已成为老年人娱乐放松、学习提高、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短视频也成为老年人发展兴趣爱好的重要平台。
“我喜欢看历史、军事方面,有教育意义的。”焦先生说自己不止观看短视频,还经常将自己的感想发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些老同学、老朋友不时来点赞互动。
山东的徐女士退休前是一名教师,她经常将自己外出旅游、参加老年大学活动的影像制作成短视频发布在平台上,经常有多年未见的学生在短视频下留言“看到老师了”,让她非常开心。她还发现,短视频拉近了与亲友的距离,常有人见面第一句话就是“看到你发的视频了”。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武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观看短视频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基于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整体分析而言,观看短视频确实提高了他们自我评价幸福感,降低了他们的抑郁症状水平。”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那么,老年人是不是存在“沉迷”短视频问题呢?
《报告》给出了一组调研数据:在使用短视频App的老年人中,约90%平均每天观看总时长在2小时以内,仅有约1.67%的老年人平均每天观看时长超过4个小时。
在李武看来,与年轻人和小朋友相比,老年人在时间规划上相对理性。“我们基于全国数据发现,超长时间停留在网上的老年人群体还是比较少的。老年人相对较为克制。比如,当需要做家务或是帮忙看护小朋友的时候,大多数老年人还是能及时停止刷视频。”他还介绍说,观看短视频有助老年人加强锻炼活动,增强社会联结,从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有空的时候就刷刷。”接受采访的老年人普遍表示,自己一般在活动间隙观看短视频或者收听节目,对生活没有不良影响。
平台内容适老化问题不容忽视
“使用起来很方便”“推送的节目都是我想要看的”“发短视频也很方便”。受访的多位老年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国已陆续出台《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等多项政策规范,解决老年人应用App的不便。2023年,工信部指导1735家老年人常用的网站和手机App 完成适老化改造并通过评测。2024年这个数字扩大到2577家。
适老化改造后的平台已逐渐与老年群体的需求接轨。但对部分未受过教育的老年人来说,仍然面临很多障碍。
在豆瓣“教爸妈玩手机”小组里,网友“Eyon”讲述了自己母亲的困境:由于母亲不识字,在网上使用查找定位功能特别困难。于是“Eyon”帮母亲开发了一个小程序,所有的文字都可以点击朗读,并且可以语音搜索,从而解决了母亲的问题。小程序还提供“请别人帮帮我”选项,老人可以通过请求微信好友帮助搜索。“Eyon”在小组里发布了自己的小程序后,网友纷纷分享给自己的亲人,并表示“很好用”。
记者试用了几款短视频应用的“长辈模式”“关怀模式”,发现有的App可以语音搜索,有的可以将对话框内的文字转换成语音,并且字体更大,功能更简洁。但一些应用模式切换比较复杂,老年人操作起来非常困难,也缺少更多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交互功能。
除了应用界面的适老化,内容产品的适老化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有研究指出,社交媒体为老年群体提供的优质内容少,一些面向老年群体提供的内容也存在刻板印象,将老年群体关注的内容等同于健康养生,生产的内容要么较为单一,要么以大杂烩的方式堆砌得让人眼花缭乱。实际上,老年人的需求非常多样。
“希望能有更多关于农村的内容。”一位常年在农村生活的老人说。“希望短视频里能多一些关于老年人生活的视频,教大家做好事,做善事。”梁女士说。
目前,短视频平台已经出现了一批“银发网红”,受到网友追捧。抖音平台上的银发网红账号“我是田姥姥”“潘姥姥”,都有3000多万的粉丝。但留言的网友以90后、00后为主,老年群体并不是其主要受众。
“未来短视频平台发展过程中,需要改进平台推荐机制。可以就在针对老年人的推荐机制上,多推荐一些积极老龄化的内容。” 原石景山老年大学校长杨文霞曾建议短视频平台在积极老龄化、老年教育领域发挥作用,多扶植一些相关账号,引导更多老年人去学习。
平台须当好守门人角色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中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占比14.3%,互联网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与此同时,网络虚假消息和网络诈骗也“瞄准”了老年人。
2022年4月,一个假扮俄罗斯美女的账号“俄罗斯娜娜”因存在滥用平台道具、仿冒虚假人设,被抖音官方封禁;2023年9月,坐拥千万粉丝的网红主播“秀才”被平台封禁,此前媒体报道曾有72岁老太跨越1700公里见“秀才”;今年上半年,上海警方查处一起“虚构流量变现案例,诱导用户购买高额套餐”的案件,涉案金额已达上亿元。据了解,这些短视频平台主播、课程都以中老年为目标,成为疯狂的“中老年收割机”。
据《中老年人短视频App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中老年群体中经常遇到虚假广告的占比25%,经常遇到网络谣言的占比18.9%,经常遇到网络诈骗的占比9.5%。
在兰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志强看来,平台对老年人存在明显且复杂的算法歧视现象。在算法场景下的老年人,被以年龄为核心叠加工作与生活表现、个人或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偏好与网络日志等作为分类维度标签,对老年人进行各种精准化信息投放、喂养与驯化, 在老年人的线上世界形成数字画像和信息茧房。网络上出现的爆款鸡汤、反智谣言、精神荼毒、误导消费和“杀猪盘”等各类网络陷阱与骗局,正是平台通过算法信息流投喂,将中老年人作为重点收割对象的典型案例。
他建议,从顶层设计角度建立和完善算法等级分类管理制度,对数字适老化过程中老年人群体可能遇到的算法风险予以预先制度性规避与提醒,赋予和保护与老年人算法认知能力相适应的选择权,为老年人提供安全、公平的数字环境。
在立法方面尚难衔接的情况下,“平台要承担守门人的角色和功能,更好地从技术或算法方面进行必要的规制”。他建议。
“还要积极推进数字适老化战略,对老年人群体进行以提升数字化素养为目标的终身化教育,尽可能消弭数字鸿沟,努力保障老年人群体数字平等、数字促进与数字福利权的实现。”李志强表示。
李武也认为,整体的政策导向应该是普及并培训老年人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比如提倡以家庭成员参与为主导、以社区组织为辅的数字反哺计划。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