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余东明 张海燕
一公司未按要求开展排污监测被处罚后认为处罚不公;居民对街道办事处信息公开申请答复不满;经贸公司对不动产登记部门不予补办产权证的决定不服……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行政复议,最终,这些行政争议得到有效化解。
近年来,上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做实“行政复议全过程调解”。随着收案量日益增长,调解结案率也持续上升。今年1月至8月,市、区两级政府行政复议机构办结23041件复议案件,调解结案12851件,调解结案率达55.6%。
制度保障筑牢共识
一边是连年亏损的小微企业,一边是依法履职的市场监管局,上海市司法局接到企业的行政复议申请后,先是厘清法律关系和处罚依据,然后为双方搭建了调解平台,在让企业正确认识违法后果后,建议执法单位考虑企业实际难处,这一争议最终被顺利化解。
“调解被誉为‘东方智慧’,在行政复议办案中用好调解,可以促使争议双方相向而行,降低权利救济成本,实现‘情理法’三者有机统一。今年施行的新行政复议法在总则中对行政复议调解作出规定,进一步凸显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重要性。”上海市司法局行政复议受理与调解处处长沈涛说,实践中,各级行政复议机构以合法自愿、实事求是为前提,积极创新调解程序和方式,压实主体责任,妥善化解争议纠纷。
为及时固化“行政复议全过程调解”的经验,上海市司法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本市行政复议调解工作机制的若干意见》,明确工作原则及适用情形,构建“案前提早介入、案中应调尽调、案后督促回访”的工作架构。
值得注意的是,案前调解在其中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复议机构充分利用这个争议早期化解的“窗口期”,最大限度发挥行政复议高效便民的制度优势,为人民群众减轻诉累,也有效节约社会资源。
为此,上海市司法局结合实际优化行政复议案前调解工作流程和机制,制作《案前调解同意书》等,固定申请人的意愿表达,进一步强化案前调解的程序依据支撑,减少法律风险,充分调动行政复议机构开展案前调解工作的积极性,力争将行政争议化解在萌芽状态。
凝聚合力提质增效
接连收到多件因加装电梯引发的行政复议申请后,徐汇区行政复议局的办案人员选择了类案调解。将这些案件整理后,一并移送至复调对接工作室,然后由专家、调解员组成调解团队,邀请双方当事人、加梯自治小组成员、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干部一起面对面展开调解。几轮下来,这些行政争议均达成了和解,加梯矛盾也实现了“最优解”。
这得益于徐汇区打造的复调对接工作室、行政争议调解联席会议、行政复议咨询服务点“三位一体”行政复议前端化解新机制。据悉,通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行政争议多元化解新格局正是上海探索创新行政复议全过程调解的前提和基础。
其中,奉贤区行政复议局以行政争议联合调处中心跨区域平台为核心,整合各方资源、发挥14个行政复议基层咨询受理点主阵地作用,打造“1+X+14”立体式全流程行政争议联合调处机制。浦东司法局联合静安法院、浦东法院、浦东检察院共同签订《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争议多元调处工作的合作备忘录》,成立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升行政争议化解的专业性与协同性;虹口区行政复议局构建“行政复议‘三调联动’工作方案”,整合调解资源协同化解行政争议,为申请人解开“法结”和“心结”。
在人才共享方面,上海行政复议机构不断集聚各方专家智库力量,邀请经验丰富、调解能力强的政府法律顾问参与调解,并辅以律师专业力量,实现专业人才“1+1>2”的效能。
在平台共建方面,上海行政复议机构持续深化行政与司法的良性互动,与法院、检察院搭建交流协作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执法等力量的无缝衔接,共同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科技赋能便企利民
点击“上海复议”小程序,即可办理行政复议的申请、查询、撤回等手续,同时还配备文书参考格式、行政复议小常识、复议机构一览、法律法规等功能模块,群众足不出户,即可提交复议申请。
据悉,自2022年底,上海就全面开通网上申请渠道,针对公安交通管理领域较为集中的复议申请实行“每案必调”,调解成功后可“一键撤回”,降低办案成本。同时还与上海解纷“一件事”平台对接,实现一口受理多元解纷。
针对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在面临行政争议后如何救济的难题,上海市司法局联合市工商联,主动对接商会、行业协会,在产业园区、商务楼宇等地,设立行政复议基层服务点,畅通行政争议化解渠道,同时要求“重点发力、精准施策”,以全过程调解为抓手,给小微企业“再帮一把”。
在工伤认定和给付领域,上海各行政复议机构主动靠前服务,用心用情用力为小微企业排忧解难;在市场监管领域,坚持宽严相济,用功用智用诚增添办案力度与温度,在法理相融中激励广大经营主体尊法守法、合规经营。
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8月,全市共办结企业作为申请人的案件1274件,调解结案542件,调解率达42.5%。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