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周文馨 赵志锋
图为甘肃省陇南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周元
检察机关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力量。积极主动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大局,是依法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
今年以来,甘肃省陇南市检察机关坚持生态保护系统思维,整合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职能,全面运行生态检察官制度,集中优势力量系统性、专业化保护陇南生态环境资源,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近日,陇南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周元接受本刊记者专访,详细介绍了陇南市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本刊记者:陇南市检察院在创建“两山”基地和打造绿色生态新陇南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整合生态环境保护检察职能,并如何实现流域生态环境的系统性保护?
周元:今年以来,陇南市检察院聚焦打造绿色生态新陇南,准确分析、把握当前面临的新形势,用好用活甘肃省支持陇南创建“两山”基地的政策措施,立足陇南全域长江流域生态重要屏障这个最大实际,紧盯美丽陇南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水土流失、水质稳定性欠佳、土壤重金属污染比较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难、部分尾矿库、渣场遗留废物处置难”等制约发展的生态问题,主动向陇南市委和省人民检察院进行专题汇报,创设陇南特色的“生态检察官”制度,高效整合生态环保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职能,实行一体化集中办案模式,构建职责清晰、上下对应、运行顺畅的生态检察官办公室工作体系,实现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和西汉水流域陇南段生态环境的系统性、立体化、全方位司法保护,有效维护生态公共利益,促进美丽陇南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本刊记者:陇南市检察院在加强生态检察官制度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确保办案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周元:首先,加强专业化办案指导,市检察院制定下发《生态检察官实施意见》等内部工作制度5项,为规范化办案提供指引;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疑难杂症”,统一编撰生态检察官常见规定、常见问题《一体化工作指引》等实操手册;注重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引领作用,指导司法实践。其次,加强对外协作和跨区域协作机制构建,与公安、生态环境、水务、自然资源、林草、住建、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案件管辖、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增殖放流、河道采砂、矿山生态修复、尾矿库闭库等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公益诉讼协作机制9项;与四川、陕西毗邻地区建立古蜀道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嘉陵江流域跨区域协作机制8项,配套文件9份,为生态检察官制度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制度基础。
本刊记者:陇南市检察院是如何提升办案质效的?
周元:完善组织架构的一体化运行,全市两级院全覆盖设立10个生态检察官办公室,对人员进行一体化调配,选拔生态检察官22人,检察官助理19人,书记员12人,为生态检察官制度运行提供了组织保障。推动组建专业化办案团队,市检察院一部、六部统筹管理环境资源刑事检察和公益诉讼两个专业团队,县(区)检察院由一部、二部合力组建涉生态环境专业办案团队。放大“刑事+公益”叠加效应,对重大疑难复杂环资案件,发挥专业团队力量集中指导,跨行政区划抽调优势力量集中办理。融合职能一体化履行,由生态检察官办公室一体化履行生态检察职能,实现案件统一受理、综合分析、全面审查,全面提升办案质效。市检察院与市公安局联合出台《关于环境资源类案件由属地管辖办理的通知》后,武都区检察院、徽县检察院率先依托检察官办案组“刑事检察+”办案模式,实现了环资类案件以“刑事检察为先导、公益诉讼检察为主导、行政检察为补充”的办案实践。对生态检察官办公室受理的所有刑事审查起诉案件,分析研判后分别以“刑事+公益诉讼”或“刑事+行政检察”模式启动一体化办理程序。截至今年9月10日,刑事检察除起诉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外,还通过量刑建议书实现并处罚金6.33万元,公益诉讼通过民事起诉方式收回生态环境资源损失64.63万元,开展劳务代偿14.80万元,补植树木1.24万株、督促恢复林地4010亩。行政检察通过检察意见书督促行政机关对行为人作出行政处罚20.84万元。
本刊记者:陇南市检察院在矿山生态修复和监督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周元:针对全市存在的矿山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矿山生态修复及尾矿库闭库治理不到位、行政监督管理履职不到位等“三个不到位”的突出问题,市检察院以落实生态检察官制度为契机,签发《生态检察公益诉讼1号巡查指挥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专项巡查活动。延伸触角,勤于监督,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以守护绿色生态新陇南为目标,把服务重大项目、引导企业规范经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纳入专项巡查范围,取得了较好成效。市县两级检察院闻令而动,检察长靠前指挥,组建工作专班并针对不同矿山企业存在的不同问题深入生产一线,对辖区矿山开展全覆盖巡查。截至9月10日,共巡查92家矿山企业、51座尾矿库、73个采砂(石)场、28个弃渣场、14个重大工程项目,发现问题12类,发出类案检察建议16件。办理采矿类案件19件,其中涉尾矿库5件,涉非法采矿7件。通过办案督促引导48家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规范生产经营;拆除砂石加工场2处;督促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1.01万元并及时追缴;清理工程矿渣6.07万立方米;整改不规范储存柴油设施3处。
本刊记者:陇南市检察院在实践中是如何将生态检察官制度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的?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周元:全市检察机关将生态检察官制度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融合、相互促进,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作为落实生态检察官制度的着力点,进一步强化对农村污水直排、生活垃圾乱弃乱堆、农村饮水安全的专项监督,督促行政职能单位提升履职水平、健全管理制度、推动机制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市县两级检察院共巡查234个自然村,66条河流1656.5公里。通过办案,已修复河道69.9公里,清理固体废物3035万立方米,加强古树名木保护33处,以检察履职“反哺”和美乡村提质增效。
本刊记者:各县(区)检察院创新推出了哪些生态检察官特色子品牌?
周元:围绕服务保障生态陇南“两山基地”战略实施,全力打造陇南生态检察官制度品牌。各县(区)检察院以生态检察官制度为“母品牌”,结合县域实际创新推出“生态检察官特色子品牌”。武都区检察院围绕古蜀道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方面打造亮点;成县检察院以西汉水流域协同保护为重点在“大保护”上做文章;文县检察院围绕保护古蜀道和大熊猫公园创建“古道熊猫”品牌;宕昌县检察院围绕古蜀道保护、生态环境大保护创建“羌风检韵”品牌;康县检察院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创建“倚检眺春江”检察文化品牌,助推“五美”康县建设;西和县检察院、礼县检察院、成县检察院在涉矿企业破坏生态环境及恢复治理领域作出亮点,西和县检察院成立驻青阳矿业、中宝矿业生态检察官联络室,成县检察院成立驻厂坝铅锌矿、须弥山矿业检察官联络室;徽县检察院围绕矿山企业及生态环境保护成立驻矿山企业联络点,创建“检护金徽”品牌;两当县检察院围绕古树名木保护打造亮点工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