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曹天健 通讯员 王本朋 王金利
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基层社会全域治理建设根基,用法治提升乡村治理的硬实力,用德治提升软实力,用自治提升内生力,以点带面不断补齐民生基础设施短板,共建共绘出一幅既有“高颜值”又有“深内涵”的基层治理“实景图”。
党建引领 聚拢区域资源
崂山区深化党建联建共建,整合乡村服务资源,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在崂山茶、王哥庄大馒头、干海产品、民宿等特色产业链上探索组建“党建产业联盟”,通过咨询服务、调研考察、座谈交流等形式出谋划策、牵线搭桥。街道通过打造张家河村、庙石村、唐家庄村3个党建引领下的山海田园共同体,有效整合基层治理资源,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崂山区在王哥庄等街道签约首批基层治理“红色合伙人”,聘请“红色合伙人”行业专家能手指导培训30余场,为产业升级提质增效,为基层治理赋能扩容。“源治理·红色合伙人”机制使众多红色磁场效应叠加释放,推动街道实现产业信息共融、资源共享、活动共建、多元共治,使更多共建共治共享的红色磁场效应不断释放。
崂山区紧紧依托特色产业党建联盟,通过产业调解源治理、风险案例寓警示、知识产权享品质、网格融合注温度、法惠乡村润内核、以茶为媒化平安等十大行动,防风险、保安全,补短板、扬优势,创品牌、促发展,开展多部门联合专项行动20余场,打造具有街道特色、彰显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样板,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依托,统筹场地资源,用好宣传媒介,推广红黑榜、积分超市等做法;发挥村规民约感召作用,建立健全村民议事制度和红白理事会制度。倡导党员、干部带头示范,让乡村文明风尚更加浓厚,激发广大民众更加自觉投身基层治理。
源头治理 激发内生动力
崂山区大力实施“心海护航·源治理”,激发治理“心动力”。王哥庄街道结合本土茶文化,聚焦34个村,围绕“一心二线五融双提升” 模式,实现一村一“心理顾问”、一村一“暖心茶座”、一村一“源治理”品牌。通过把握村民思想观念,引导村民形成对基层治理的统一认识,增强参与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建设的热情,构建起自下而上的长效动力机制。
实施“四季山海·源治理”,提升治理“高品质”。创建“四季山海”群防群治品牌,成立春风、夏云、秋实、冬青四支队伍,发挥好退休干部、退役军人、本土乡贤等社会力量,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70余起。设立便民服务站,每月至少组织4次志愿服务活动,为居民提供电器维修等无偿家政便民服务210余次,有效推动志愿服务和平安建设工作深度融合。
实施“智慧街道·源治理”,打造治理“云模式”。通过构建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应急指挥、营销推介、乡村振兴等多项重要功能于一体的云治理联动指挥中心,对综治、村居、农业、应急、文旅等治理、便民服务数据进行全面汇聚,打造智能化、数字化的王哥庄综合治理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综合治理效能新提升。
实施“全科网格·源治理”,增强治理“免疫力”。建立党建引领下的“五级网格体系”,将3342名党员编入村组、进到网格,建立108个网格党小组,形成“1+4+X” 的网络化管理机制和“1+N”工作机制,在村里常态化开展“组团式”集中服务、“一站式”便民服务、“菜单式”特色服务,推动村居党建共抓、资源共享、治理共商、发展共享。
法治建设 践行“枫桥经验”
崂山区聚焦“法护乡兴”目标,深入开展普法工作。依托街道“法治小城”线上专栏,在“3·15”“4·15”、民法典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春风送暖拂巾帼”“崂山茶文化节 民法典相伴”“未成年人保护流动课堂”等专题普法宣传活动10余场。持续开展村级“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深化“一村一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何家乡村振兴法治文化长廊,优化提升曲家庄民法典广场、西山法治宣传街等7处阵地,积极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让法治思维深入人心。
突出“山海枫桥”模式,做好法治服务保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和“一村一法律顾问”作用,注重在“源头”直面群众诉求,用心用情做好调处化解工作,全方位开展矛盾隐患排查632次,广泛征集群众诉求9452条。大力开展调解品牌创建,积极打造青山村“景村融合”、何家村“特色产业”、晓望村“龙山云水”3处特色调解室。成立特色产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围绕辖区内大馒头、崂山茶、海产品等街道特色产业领域内矛盾纠纷,深入排查、专业调处,进一步推进基层法治建设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践行“一核八翼”机制,矛盾纠纷一站调处。王哥庄街道党工委发挥“指挥舱”职责,设立诉求揽收、调解和事、访谈接待、心理疏导、法律诊断、治安调处、行业专责、志愿帮谈八个工作岗,共同受理矛盾调处,将以往分散在各部门的治理力量整合到“一扇门”,老百姓化解矛盾纠纷不用再走“冤枉路”。街道设周三为集中排查和下访日,干部以“生活圈”就是“群众圈”,到“家门口”听诉求、在“板凳上”深沟通、去“田间地头”解民忧,实现干部与群众的“双向奔赴”。近3年来,先后化解各类矛盾2956起,满意率达99.98%。
坚持“司法为民”思路,打通法治服务堵点。王哥庄街道与法院联合,在青山村打造景村融合法律服务点,致力于景区旅游矛盾纠纷化解;在何家村打造特色产业法律服务点,致力于企业矛盾纠纷化解。将人民调解、巡回审判、法律援助等融为一体,完善法治保障力量,着力打通司法便民“最后一公里”,带动辖区纠纷及时就地化解,共建乡村和谐稳定的基层治理新局面。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