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强
图为江西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江西省司法厅党组书记、厅长 张强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是“中国革命摇篮”“人民军队摇篮”“共和国摇篮”和“工人运动策源地”,也是红色法制建设的发祥地,它不仅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记忆,更孕育出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
近年来,江西省围绕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的目标,全力践行在弘扬光荣革命传统、传承红色法治文化上“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打造了“红色法治文化看江西”特色品牌,将红色文化与法治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一批区域性红色法治文化集群,有力推动江西红色法治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西篇章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强化法治保障,守护“红色根脉”、赓续精神血脉
1932年7月,红四军驻扎江西赣州龙南烟园围,在墙壁上写下了“共产党十大政纲”“红军行军歌”等标语。几年前,由于房屋所有人修缮、保养不到位,错误使用石灰腻子覆盖红色标语,红军标语存在灭失风险。得知情况后,当地检察机关依法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以保护革命遗址本体为基础加强红军标语保护,修复并重现红军标语原貌,实现红军标语、革命遗址、红色法治遗存及传统文物建筑一体保护。
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近年来,江西省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在革命文物界定、多元产权处理、革命精神研究、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运用等方面不断探索突破,完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建立起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的“四梁八柱”。
立足科学保护政策先行。始终将加强红色法治文化保护、宣传和传承作为推进法治江西建设的重要任务,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江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意见》《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实施方案》《关于加强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提高保护传承水平,为新征程红色法治文化保护、宣传和传承“保驾护航”。
启动立法保障规范管理。2022年1月,在全国率先颁布施行首部以革命文物为立法对象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对江西省行政区域内革命遗迹、革命文物的调查认定、保护管理、传承运用等进行全面规范,为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包含“土地法”在内的近200部法律、法令、条例、训令以及296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3650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赣州、吉安等地也结合各自的实践探索,陆续出台了《吉安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赣州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将红色法治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纳入法治化轨道。
强化司法保护形成合力。整合公、检、法、司等多方力量,构建了红色资源保护多方联动机制,通过设立红色资源审判庭、开展红色资源检察公益诉讼等方式,加大红色资源司法保护工作力度,发挥司法在保护红色资源中定分止争和惩恶扬善的功能作用。萍乡市探索成立红色资源审判庭,对涉红色资源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及执行案件实施“‘三合一’+一”办理,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理念贯穿诉前、诉中、诉后全过程,从末端成诉向前端治理转变,高效推进红色资源司法保护工作。
建设红色阵地,传播法治文化、讲好法治故事
“梁柏台烈士是中华苏维埃第一部红色宪法起草者,也是红色政权的反腐先驱,他的事迹在老区百姓中广为流传,他的精神鼓舞着家乡干部群众不断奋进。”讲解员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行政法律法规展厅前停下脚步,向周围游客重温梁柏台同志为建设我国法制体系殚精竭虑、勇于创新的红色法治故事,回顾党领导百年法治建设的伟大成就,引导游客潜移默化接受法治文化熏陶,取得良好法治宣传效果。
红色法治文化阵地作为散播红色法治文化“火种”的媒介,将群众的休闲生活与红色法治文化普及有机结合,对于传承红色法治基因、弘扬新时代法治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江西省注重发挥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依托辖区近3000处革命旧址,35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法治元素有机融入其中,推动形成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色法治文化带、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法治文化群、赣东北红色法治文化群等区域性红色法治文化集群,让红色法治文化“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
立足红色法治文化沃土建设示范基地。将红色法治文化融入城乡规划、文旅项目、红培基地,依托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特色街巷、红色名村等公共场所,建设了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等19个省级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其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人民委员部旧址、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获评国家级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创新推出“英雄城·红色城”等一批红色法治文化旅游线路,让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接受红色法治文化的洗礼。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前往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追寻先辈足迹、传承法治基因的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
着眼红色法治文化寻根打造研究平台。支持、推动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理工大学、井冈山大学、上饶师范大学等具有研究基础条件的院校以及省市科研院所、党校设立一批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研究基地,重点围绕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的历史沿革、地位作用、宝贵经验等方面开展研究,推进完成《中央苏区党领导立法研究》《中央苏区法制建设与社会生活》《中央苏区红色法治人物故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行政史》等中央苏区法制丛书的编撰工作,弥补该领域法制史的研究空白。其中,《中央苏区法律文本整理汇编》已列入中央依法治国办秘书局《“革命根据地法制史建设研究资料汇编和著作”出版工作方案》。
紧扣红色法治基因传承建造展示载体。在瑞金市建成全国首个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集中展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建设光辉历程的专题纪念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建设纪念馆。整个纪念馆设序厅以及中国共产党早期法制建设探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体系建设、中央苏区法制实践、其他苏区法制建设、传承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六个展示部分,通过布展429件展品和图片,陈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一百六十余件文物,复原了“七里坪革命法庭”“马锡五下乡断案”等多个重点场景,全面展示从苏区时期到新时代党领导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和辉煌历程。该基地先后被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授予“全国法院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全国检察机关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注重法治实践,推动成果转化、推进创新发展
回望中央苏区,老一辈革命家艰辛探索用法治的方式领导和管理红色政权,将法治的根基牢牢扎根于人民之中。创立的司法人民委员部、国家政治保卫局、临时最高法庭、最高法院、苏区各级裁判机构等法治机构,维护了社会秩序,保障了人民权益。《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的颁布,更是标志着人民当家作主原则在法律层面的确立,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色法治基因,就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法治建设的初心与精神。近年来,江西省注重挖掘、总结党在革命时期领导人民进行法治建设的光荣历史和成果经验,大力弘扬红色法治文化,使之转化为良法善治、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构建了具有江西革命老区特色的红色治理体系,打造多个“红色治理”品牌,将红色基因进一步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各方面。
从红色法治基因中汲取智慧力量,推动普法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全过程取得实效。江西坚持传承苏区巡回法庭到群众聚集地采用“座谈式”而非“坐堂式”审判的工作理念,以及在《红色中华》报刊开辟多种法制栏目,向苏区群众开展富有特色的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方法,广泛推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健全以案普法和媒体公益普法长效机制,推动普法工作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中的广泛开展。立法部门在省内主流媒体开设“人大立法在进行”栏目,广泛动员公众积极有序参与立法重点、难点问题的讨论,及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行政执法部门在执法全过程中主动普法,将行政执法相关的法律依据、救济途径等进行公示,从静态普法变成动态普法;司法机关坚持以案释法,大力推行案件公开审查、公开听证等工作模式,在司法办案各个环节宣讲法律,引导全社会维护司法权威;司法行政部门深化“有法帮你·法润万家”为民服务普法实践,引导广大律师、人民调解员、普法讲师团成员、普法志愿者在提供法律服务、化解矛盾中实时开展普法,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赣州市大力推广“圩日法庭”,推动法官逢圩日走到村组、走进群众,选取具有警示意义的典型案例开展巡回审判,同时向现场旁听群众宣传普及老年人权益保护、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投资保险、伤残鉴定等法律知识,真正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从红色法治基因中汲取智慧力量,推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取得实效。江西始终秉承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裁判委员会“秉息事宁人之旨,持正道公平之法”的司法初心,遵循遂川县工农兵裁判部“定分止争”的工作思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有效整合信访接待、多元化解、诉讼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等资源力量,全面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综合施策的“预防在先、全面排查、调解优先、法治保障、闭环管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确保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防范在先,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遂川县依托“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网格+村小组+中心户”五级“红网格”基层治理体系,将关口前移、网络赋能,把司法服务有机融入其中,大力推行“红网格+微法庭”模式,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发现、就地调处、就地化解。
从红色法治基因中汲取智慧力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实效。大力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社会治理”机制,制发《关于推进市域红色治理的若干意见》,指导和推动各地积极打造了“寻乌经验”“红色治理法”以及“红色物业”等一批过硬工作品牌,将红色基因进一步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各方面。赣州市大力推广和深化“寻乌经验”,积极推动从“红色教育”走向“红色治理”、从“联村共治”走向“城乡共治”、从“单点治理”走向“体系治理”,初步形成“党建引领、群众主体、红色治理、三治融合”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矛盾化解“能进祠堂不上公堂,能在村组不到县乡”。吉安市弘扬井冈山精神,将红色法治文化与乡村振兴、产业布局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治理经验,获评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宜春市铜鼓县依托本地红色资源,打造“映山红”品牌创新“人人志愿参与普法”基层模式,通过在祠堂、祖屋等基层阵地建立“百姓说事点”“红色评理站”,建立健全“说事、议事、办事、评事”制度,畅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赣江奔涌,奋楫者先。在新征程上,江西省将不断推进红色法治文化保护、宣传和成果转化“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以红色法治精神激励担当实干,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让红色法治文化在赣鄱大地焕发出时代光彩。
作者系江西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江西省司法厅党组书记、厅长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