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徐明皎
一键生成法律文书、案件信息智能问答、自动总结法律诉求……如今,人工智能已运用到很多法律工作场景,帮助法律工作者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从传统工作模式到更加高效、智能化方向转型,人工智能在助益法律从业者的同时,也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人工智能已深入法律实务
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法律行业,各类人工智能辅助工具逐步成为法律人的亲密工作伙伴。
“我主要使用智谱清言、文心一言、Kimi、WPS AI等。”在问到使用何种AI工具时, 宁人(北京)律师事务所主任马军历数了自己常用的应用产品。
据马军介绍,目前已有很多法律+AI应用投入使用,为合同审核、文书起草和案例检索等法律工作者的日常工作进行赋能,不少律师也已将AI作为日常办公工具,提升工作效率。
除了通用AI外,阿里、讯飞等也先后发布面向法律行业的大模型产品。据了解国内AI+法律应用落地场景包括:为律协建立法律AI平台应用,支持司法机关、企业法务部门效率提升等。
2021年底,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外披露,检察业务应用系统2.0已将人工智能引入辅助办案。当时系统已经集成20多类、60余款智能化的办案辅助工具。2022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规范和加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意见》,推动人工智能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明确人工智能可用于全流程辅助办案、辅助事务性工作、辅助司法管理、服务多元解纷和社会治理等多种应用场景。
贵州省铜仁市检察院第七检察部负责人林鑫告诉记者,借助智能应用系统,他们不止实现了案件全程网上办理,还利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提升法律监督效率。他举例说,铜仁市松桃县检察院就通过研发大数据模型,监督当地亡故人员、服刑人员违规领取养老金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比人工调取数据资料进行比对要高效得多。”他说。
今年初,苏州中院推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已可模拟法官思维生成法律文书。据称,经苏州两级法院法官使用,该系统可减轻法官电子阅卷工作量的80%以上,辅助生成的法律文书中“当事人信息及事实查明部分”准确度超过95%。
对法律从业者能力提出新要求
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让不少法律职业从业者开始担忧工作前景。
在长春工业大学法学研究所所长刘蓓看来,AI技术产品在创生全新的法律岗位时,也会取代部分基础性岗位。在司法系统,法律AI 扮演辅助角色,虽然不可能取代法官和检察官,但可能引发法检辅助岗位缩减。从律所来看,法律AI可能导致助理职位大量减少。
马军表示,法律从业者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接纳AI,通过学习其技术原理,深入了解其“长处”和“短处”,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相对优势。
在马军看来,“会提问”,是法律人非常重要的能力。“人工智能大模型信息的输出内容和形式由人类所发出的提示词决定,提示词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获取信息的质量。法律人如果想要使用好人工智能,就要学会写提示词,学会与人工智能互动,学会提问。”他解释说。
在林鑫看来,法律从业者不仅要学会使用AI工具,提高资料收集能力,还需具备数字思维,知道如何使用大模型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刘蓓表示,在AI时代,法律人需要锤炼两方面的能力: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熟练驾驭AI 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发展法律人相较AI的优势能力。
在刘蓓看来,法律职业从业者要想获得优势,“需要法律人比法律AI具备更强的交往、沟通、谈判、应变、共情、创新等素质”。在提到法律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时,她曾撰文表示:每个案件都有一个核心切入点,找准核心切入点需要法律人拥有多方面的智慧。每位法律人关注的切入点并不相同,这种个体化的创造素质是机器不能代替的。
呼唤法学教育模式改革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法学教育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深层次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在今年5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法学家论坛上,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将“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学教育创新”,看成是“一个划时代的问题”。
马军建议,在教学阶段逐步引入AI工具,增加学生在人工智能基础知识方面的普及,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AI,使用AI。他还表示,法学相比于其他学科来说,更注重逻辑与价值判断能力,因此,应通过开展模拟法庭、案例研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避免学生在其完成学业课程时完全依赖AI工具。在马军看来,“学会提问”对法科生非常重要,但恰恰我们目前的法律教育不是很重视培养的能力。
林鑫提醒,在培养未来的法律人时,要让学生意识到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潜在风险,知道其应用边界,防止信息泄露等问题出现。
刘蓓建议,法学教育重回关注“人”本身,开发人相较于AI缺乏的各种能力,譬如人的交流能力、共情能力、辩证思维、复杂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可增加社会学、哲学、美学、艺术、人文等学科的比重。
“全面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强化智能化教育实践,推动智能发展与法学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第二届世界法学家论坛上,张文显如此呼吁法学教育界。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