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战海锋 焦艳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就是守护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重庆市检察机关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决策部署,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基本原则,将“莎姐”检察品牌作为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品牌,以“四大检察”综合履职为主线,全面加强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助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融通发力,以法治力量护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未检+”把保护融入办案全过程
“小敏她们向我道歉了。我以后会好好生活,不让爸爸妈妈担心。”案件当事人小兰,拉着“莎姐”检察官的手,说着心里话。这是沙坪坝区检察院支持起诉的一起涉未成年网络欺凌案件。
2022年末,就读初一的小兰因与同学王某产生矛盾,小敏便打着“匡扶正义”的旗号,匿名向校园“表白墙”发帖对小兰进行诽谤。未经核实,“表白墙”的管理者青青就将上述内容公开发布,导致小兰的个人信息暴露无遗,周围的传言也让她承受巨大压力,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
虽然学校先期对小敏、青青进行了教育,但小兰的情绪一直未见好转,经诊断,小兰患上了重度抑郁,不得不辗转多家医疗机构住院治疗。2023年7月,小兰家人报警,公安机关侦查后认为,案件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且已过治安案件6个月的追诉时效,决定终止调查。
陷入迷茫的小兰一家在朋友的建议下,来到沙坪坝区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援助中心将本案转介沙坪坝检察院“莎姐”青少年维权岗。“莎姐”检察官认真倾听了小兰家人的诉求后,鉴于小兰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网络诽谤致重度抑郁,维权能力较弱等情况,决定立案审查。
在办案中,承办检察官面临了诸多挑战:被告是谁?被告的真实身份如何确定?怎样才能最快消除影响,又能完整保存网络证据?承办检察官陆续走访询问了小兰及其家人、学校老师、同学、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公安机关,详细了解案件的相关情况和小兰的病情。
经过初步证据梳理,承办检察官决定启动“未检+”办案机制,通过部门协作,寻求案件办理的最优方式。
“公安机关虽然终止了调查,但仍进行了初步取证。”承办检察官表示,这也为检察办案提供了支持。承办检察官充分发挥“侦协办”的平台、枢纽作用,借力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系统等,明确了小敏、青青等人的身份信息。同时,依托“未检+检察技术”办案模式,通过检察技术部门专业技能,在依法固定“表白墙”上的侵权贴作为证据后,推动相关部门删除了贴文。
在检察机关的支持下,小兰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今年5月,法院判决小敏、青青以书面形式向小兰赔礼道歉,共同赔偿小兰精神损害赔偿金5000元。这一判决不仅让小兰解开心结,也在检察机关的推动下积极接受了区妇联、卫健委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疏导。
此外,沙坪坝区检察院还综合办案模式,与区公安分局、区教委、区卫健委等12家涉未成年人职能部门搭建了未成年保护协作机制,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截至目前,该检察院已办理支持特殊群体提起民事诉讼案件32件,帮助挽回损失130万余元。
司法救助让困境学子圆大学梦
“陈检察官,我儿子被广州一所大学录取了,现在就等通知书寄来,他没有辜负你们这两年来的期盼。”今年7月22日,得知儿子被心仪大学录取的涂某异常兴奋,第一时间,就激动地向重庆市云阳县检察院“莎姐”检察官陈凤打来电话报喜。
2022年10月的一天,因需要缴纳上学所需各种费用,涂某将自己东拼西凑的2700元现金交给儿子小涂,可小涂却将装有现金的书包遗忘在了父亲借来的货车驾驶室内。当天晚上,车内被盗,包括书包在内的一切财物均被李某盗走。
2023年2月,经云阳县检察院审查起诉,法院判处李某有期徒刑6个月,退赔损失4014元。判决生效后,因李某无赔付能力,涂某一家损失款没了下文。承办检察官陈凤了解到,小涂就读高二,其母因事故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为方便照顾家人,父亲涂某只能在家附近打零工,每月依靠微薄的收入和低保金勉强维持。对小涂一家而言,丢失的2700元就是一笔“巨款”。
在访谈中,陈凤发现小涂十分内疚,认为是自己给家里增添了负担,甚至产生弃学的想法。“当务之急是疏导小涂的愧疚情绪,打消他弃学的想法。”一方面,陈凤联系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请他们对小涂的心理状态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另一方面,陈凤添加小涂的微信,一对一联系,鼓励小涂朝着理想目标继续迈进。
早在2022年初,云阳县检察院就与县教委签订了《控辍保学检教协作机制》,检察机关将司法办案中发现的辍学线索及时与教委共享,由教委负责联系就读学校和户籍所在乡镇(街道)开展相关救助帮扶,检察机关对符合条件的开展司法救助,避免出现“因案退学”“因困辍学”“因残失学”。
为监护缺失儿童撑起“保护伞”
通过联合区民政、妇联、教育等多部门,梁平区检察院的检察官们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小周寻了一个温暖的“家”。
“孩子太可怜了,我们村委会想当他的监护人,法律允许吗?”2024年5月,梁平区检察院未检部门接到一条案件线索。未检部门立即立案调查,11岁的小周,出生后母亲便离家出走,父亲早年间外出务工杳无音讯,只剩爷孙二人相依为命。2022年,爷爷去世后,小周便由多个亲戚轮流照顾。今年春节后,小周的亲戚也无力再照顾他,当地村委会主任唐昭兰便主动担负起了照顾小周的重任。为合法监护小周,村委会主动寻求检察机关帮助。
经承办检察官李艺实地走访调查,小周符合“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救助政策,小周本人也向检察官表示,愿意由村委会担任自己的监护人。6月7日,该院与区法院、区妇联、区民政局召开联席会,一致认为村委会符合且已经在履行“监护人”的职责,同意指定村委会为小周的监护人。
6月17日,梁平区检察院作为支持起诉机关参与庭审,在庭上充分举示小周父母怠于履行监护职责,致小周处于危困状态的证据。最终,法院判决撤销小周父母的监护权,并指定村委会为小周的监护人。与此同时,该院与民政局等部门积极协调,为小周落实了每个月1400余元的生活保障金。
“两年的监护‘空白期’让小周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我们发现,对这类孩子来说,物质保障不可或缺,但教育保障、精神关怀、正向引导也至关重要。”李艺说,为更好保护这些孩子,不能局限于就案办案,更应从制度层面为他们提供保障。
今年6月,梁平区检察院与区民政、教育、妇联、公安等多家单位会签《关于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精准保障工作的协作机制》,在线索发现、综合救助、教育监督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依托该机制,协作部门将通过救助绿色通道对发现的事实无人抚养孤儿线索第一时间介入,在“一人一方案”有针对性救助的基础上,提供物质、教育、心理、法治等多方面救助。此外,还建立起动态监督机制,不定期对资金发放、家庭监护、多元教育、关爱服务等情况进行反馈。
7月5日,小周在检察官的陪伴下观摩一场刑事庭审。通过联合村委会制定教育引导方案,邀请小周在沉浸式的庭审现场中接受法治熏陶,便是其中一项具体措施。暑假期间,该院向村委会发出《家庭教育指导函》,为小周补上缺失的“家庭教育课”。假期结束后,小周也将回到学校继续接受教育。
“让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救助保障‘一个不落’。”据梁平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高玲介绍,该院还将结合检护民生专项行动,继续加强与各部门沟通协作,实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动态监测,确保案件线索及时发现、优先处理,让更多在困境中的未成年人得到综合保护。
从2021年至2024年6月,重庆市检察机关司法救助未成年人777人,发放救助金 1330余万元,会同教育、民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及社会力量妥善开展心理疏导、转学安置、生活帮扶等2000余人次,帮助2699名未成年被害人走出阴霾、拥抱阳光。下一步,重庆检察机关将继续高质效办好每一件涉未成年人案件,聚焦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新领域新问题,不断提升综合履职主动性、规范性、时效性,全力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文中未成年人皆为化名)
编辑:白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