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如何让1.93亿小网民远离网络消费陷阱

2024-09-04 09:30:50 来源:法治参考 -标准+

本刊记者 焦艳 白楚玄

当代未成年人是互联网“原住民”,根据《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3 年 12 月,我国未成年网民达1.93亿人,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互动社交、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

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质量良莠不齐,除了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社交、网络购物外,一些平台通过“游戏+社交”的双重元素,吸引未成年人沉迷;甚至有的未成年人沉迷恋爱交友平台进行大额充值打赏,这些行为不仅让家长们痛心,也促使人们思考如何让未成年人远离网络消费陷阱侵害。

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类型多样

近年来,未成年人游戏“氪金”钱难退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吉林舒兰一则案例便是一个缩影。金某夫妇接到银行通知,其名下信用卡有一笔高达9000元的消费即将到期需偿还。经查,这笔消费竟是10岁儿子私自将家长信用卡绑定并为网络游戏充值所致,幸运的是,在当地民警帮助下,经与充值客服沟通,充值款项被成功退回。

除了游戏充值外,直播打赏也成为另一个亟待关注的领域。北京互联网法院公布的一则涉未成年大额充值案例凸显了未成年人在网络直播环境因缺乏足够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不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13岁的甲某(化名)因病在家休养期间,用家长手机注册了某直播平台账号,关注乙主播并向其打赏近万元。乙主播主动联系甲某,甲某隐瞒未成年人身份。为逃避平台监管,乙主播添加甲某微信,在平台外交流,营造“网恋”假象。三个月内甲某为其打赏46万余元。甲某母亲自述,该笔费用是甲某父亲用于看病的医药费,遂将某科技公司和乙主播诉至法院。法院经审理认为,甲某作为未成年人,对金钱、感情等认知具有一定局限性,容易陷入“网恋”假象,进行不理性消费,后在法院调解下,直播平台、乙主播退回大部分打赏钱款。

研究表明,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差距缩小,未成年人在网络消费上投入时间长且消费类型多样。事实上,网络消费远非金钱花费问题,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时间同样是一种宝贵的“消费”。

据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发布的《县域未成年人网络消费调研报告》显示,“在网络消费方面,虽然大部分未成年人的月均网络花费在50元以内,但仍有近两成的学生每月花费超过200元,这些费用主要用于游戏充值、直播打赏、购买会员服务和网络购物等。”调研报告主要成员佟毕铖说,县域未成年人在上学期间和周末及节假日的上网时间均较长,特别是周末及节假日,超过79.9%的未成年人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近半数人超过5小时,甚至有人超过12小时。

“未成年人的周末及节假日,不上网去哪里玩呢?”在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于旭坤看来,“不论从家长角度,还是从学校、立法政策制定者视角,以往可能确实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堵’,在‘疏’上做得不够”。

流程复杂维权难度大

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三庭(少年法庭)副庭长经雯洁梳理当前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纠纷案件特点时表示,在当前新型商业模式下,一些商业主体存在罔顾《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定,进行变通操作的情况。如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合理限制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然而,部分低幼类游戏暗藏高消费项目,并采用满赠、盲盒等模式诱导高额充值。某款在未成年群体中风靡的休闲类游戏,其适龄提示为8+,而游戏虚拟货币的充值一次性即可消费数百元,游戏设有充值越多获赠越多的规则,并以盲盒形式销售虚拟物品,将网络账户中的数字视为无实物价值的“虚拟货币”,容易诱导未成年人过度消费、大额消费、沉迷网络。

在经雯洁看来,随着提供网络服务商业模式细化,也为维权带来更大难度。以直播充值打赏分成为例,其涉及的服务主体目前多元复杂,除了常见的直播平台、游戏平台等网络App运营者、主播外,还涵盖了应用商、聚合平台App运营者等,各主体按照商业合作协议、平台充值打赏规则等机制分配款项,甚至分散的普通网络用户也成了消费款项的分配者。新型商业模式导致消费款项的分成主体更加多样复杂,使得未成年人进行充值打赏后,返还责任划分变得困难,进而导致流程复杂,维权难度加大。

此外,还存在未成年人借名认证情况较多,实名制限制作用很小的现实情况。经雯洁结合工作中遇到的案例说,未成年人通过冒用监护人信息注册、购买成年人账号、盗取监护人支付密码等方式充值打赏屡见不鲜。比如在游戏领域,由于缺乏明确法律规定和行业标准,当前游戏实名认证仍以初次登录的身份信息核验为主,并未采取二次验证、动态验证、人脸验证等方式,因此未成年人可通过购买、盗取等方式获取成年人身份信息突破实名认证的要求。

“当前实名制认证制度的落实不力、青少年模式的认可度低等问题都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对整个社会的网络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宁宁指出。

“线上线下活动需平衡,丰富的线下活动可以有效减少未成年人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于旭坤认为,线下组织更多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未成年人的课余生活,还能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社交关系。

凝聚共识协同共治

为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近日专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各大网络平台纷纷通过技术创新和机制完善:直播平台创新性地引入了“事前预防、事中拦截、事后核实退款”的全方位保护机制;游戏平台则通过发布详细的暑期限玩日历和不断升级人脸识别技术,细化未成年人游戏管理规则……面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这一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单纯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远远不够。

从多方反馈来看,尽管网络游戏“防沉迷”工作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部分服务提供商执行不力、监护人监管缺失等问题。一位“二孩”家长告诉记者,自己的两个孩子都非常喜欢网络游戏,目前国内较大的网游公司都设置有因未成年误充的退费渠道。然而在实践中,退费门槛较高。他们往往需要提供一系列繁琐的证明材料,包括孩子的身份信息、充值记录、家长监护证明等,而且即使提供了所有所需材料,也不一定能够成功获得全额退费。这使得家长们在面对孩子误充值的情况时,维权之路显得尤为艰难。

经雯洁从完善“未成年模式”上提出若干建议,一是综合运用异常行为提示、额度、频次限制、缓冲期确认等多种技术手段,识别用户的真实行为能力状况,筛选符合未成年人特质的用户,并强化对这类用户消费行为的管理;二是通过分类和过滤制度,强化对未成年用户网络内容的管理,同时丰富内容池的建设,为未成年用户提供符合其心理特点和有实际需要的精神产品;三是采用“家长控制模式”,向家长提供方便未成年人网络管理的产品机制;四是加强对相关主体,如主播的培训和日常行为监管,采取停止推荐、限制时长、关停主播账号等处罚措施,严惩主播诱导未成年人进行高额“打赏”的行为。

“现在加大对未成年人群体网络保护力度亟须凝聚社会共识。”苑宁宁强调,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中的合法权益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是社会各界必须面对的问题。苑宁宁说,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未成年人能够在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自由翱翔,充分享受数字化时代带来的便利与乐趣,同时远离网络沉迷的困扰,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不仅是法律法规的要求,更是社会道德和责任的体现。


编辑:白楚玄